A3:文化*研究总第3069期 >2017-01-23编印

嘉平渠碑
刊发日期:2017-01-23 阅读次数: 作者:李中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嘉平渠是我县河东地区,在明清时期,引潇河水灌溉农田的大型水利工程。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奉旨开挑,因此命名为嘉平渠。此渠灌溉我县东北部徐沟、庄子村、庄子营、靳村、良隆等地的数千倾农田。运行了80多年,至明末,因渠道淤塞,变成了行人大道而废。清康熙四年(1665年)又重新组织挑挖,并加强组织领导,制定规章制度。由于组织严格,制度慎密,又运行了200多年,直至清光绪年间,嘉平渠仍在运行中。
  清康熙六年(1667年),县人雕刻了《嘉平渠碑》,碑上刻了嘉平渠的简单历史,领导人员名单,规章制度。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将《嘉平渠碑》录入《徐沟县志》。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因旧碑字迹剥落,又重新雕刻了一座新碑。
  因年代久远,嘉平渠早已不存,《嘉平渠碑》做了徐沟北关水渠上的一块桥板,任人踩踏。2010年,陈淼先生发现了此碑,2012年,王保玉先生带领郭会生先生去北关制作了拓片,碑石被潇河水委会拉到榆次机关去了。
  嘉平渠碑,高190厘米,宽75厘米,厚18.2厘米。正面碑头刻篆字“碑记”二字,下面刻《重刊嘉平渠碑记》;阴面碑头刻篆字“碑阴”二字,下面刻《嘉平渠条规》,正反面的碑文均以富贵不断头的花纹环绕。现将碑文录下:
  重刊嘉平渠碑记
  嘉平渠①乃洞涡河②第十八道泥渠也③。自明纪嘉靖年间奉旨开浚④,迤逦数十里,工费万夫,租无一粒⑤,沾水泽者数千倾⑥。颐沧海桑田,更变无常,明末不能挑剜,遂致壅塞。成渠者变为坦途矣⑦。国朝康熙四年⑧,朝廷轸念民依,大兴水利,一切废塞渠路,例饬疏剜。北关厢、城内北街⑨,众夫踊跃,独立疏通,挥汗成流,苏生涸辙⑩。渠名藏于部府,振饬严于各宪(11)。每年兴工挑浚,县主择人任使,殊点渠甲,诚重之也(12),膏泽下民二百余年。其渠条水利,县志颇详(13)。旧有石刻记载,世远年湮,字迹剥落,碑碣仅存,恐久而失其传也。觅集各村公同商议,照旧碑文,誉脱新石,一字无容增减,四村同刊铭,庶水利与石常存,而万世遵循勿替云。
  渠条、水例详列碑阴。
  城关总渠甲:杨楫、李元位、任绍泉、刘生符、王良相、任立成、杨安智、董翰;
  庄子村渠甲:王扶帝、姚九贤、姚大观、阎锦魁、姚继和、程正兴、姚泰顺、常占魁;
  庄子营渠甲:纪鼎、李涛清、王祚信、王传心、冯绶瑗、郎应弼、王桂仁、杨福长;
  靳村渠甲:杨福荣、董万福、杨治、董祚明、杨清、董峻德、董万春、董奇成;
  良隆村渠甲:刘训、郭兴盛、武昌威、郭思礼、王文曜。
  康熙六年(14)岁次丁未,端月(15),上浣(16)穀旦(17)。
  乾隆四十六年(18)岁次辛丑、阳月(19)重刊。
  嘉平渠规条
  渠条:本渠上自榆次县长寿村,下至本县武家庄,并无一粒租粟。渠身自长寿村至胡乔村及合口(20)以上,宽二十一丈六尺;自合口以下至武家庄,宽七丈二尺。
  引水:旧在榆次县东长寿村,经过陈胡村、蜀巴村、东胡乔村以及西胡乔村。合口分流后,因河势南流,塌断老渠身合口,城关渠引水筑堰,今在胡乔村西北(21)。
  渠例:城关渠由橙桥村南、良隆村南、靳村北、庄子营北,到县城东北,分为三子渠:首官渠、次门渠、次子渠。灌城北一带地亩。至康熙五年,庄子村、庄子营、靳村、良隆四村,补出前挑剜工卯使费,入例挑渠,分水灌地。
  水例:每挑夫十名,分水程一昼夜。庄子村人夫七十名,庄子营人夫七十名、靳村人夫七十名,良隆人夫四十名、城关人夫二百名。四村夫名不许增减,惟城关有独立挑浚之功,又夫多作主,许增亦许减,四村不得比例。
  次序:凡灌地,城关首灌,庄子村次之,庄子营又次之,靳村、良隆又次之,循序使水,不许参前越后。老渠身亦不许开口筑堰,以防冲决。
  以上条规不许紊乱,倘有不遵者,公同议罚。
  照旧碑写,与志书吻合(22),重刊勒石,冀垂永久。
  康熙六年岁次丁未,端月上浣,穀旦。
  乾隆四十六年岁次辛丑,阳月重刊。
  注释:
  (1)嘉平渠:明万历《徐沟县志》载:引小河水由榆次县北胡乔、西胡乔村,至本县王房、良隆、靳村、庄子营、县北关厢,官渠上下灌田。清光绪《徐沟县志》载:旧有嘉平渠一道,前明嘉靖三十五年奉旨开挑,引洞涡河水,灌溉数十顷。(2)洞涡河:据《榆次市志》载:《水经注》作洞涡水。《魏书·地形志》作同过水。《宋史》作洞锅水。《宋史·纪事本末》作铜锅水。还有的书上写作同戈水、洞涡水,俗名小河。1945年山西省建设厅会同榆次天一区管理局,以“潇”字谐于“小”而定名潇河。
  (3)泥渠即泥土地上开挖的灌溉渠道。据《榆次市志》载:渠首在潇河河道直接引水的有上五道(天一、官甲、万春、王村、小东关五渠)、中四道(杨村渠、张庆渠、永康渠、演武渠)、中三道(怀仁渠、王郝渠、西长寿渠)、下五道(弓村渠、棘针渠、白马(辛村)渠、西河堡渠、常安(郝村、北格)渠,以及南岸中郝渠,即所传潇河十八道泥渠。榆次市志中所说的中郝渠,即徐沟说的嘉平渠。
  (4)奉旨开浚:据清徐县原人大副主任关光远说,武家庄村阎家明朝有人在朝为官,上奏朝廷开渠灌溉,准奏开渠,因此嘉平渠只开到武家庄,所占土地不出租粟。
  (5)嘉平渠由榆次到徐沟,既占地又费工,农民不出租税。
  (6)旧制100亩为一顷。这里说老百姓的树千倾地可以灌溉,沾了水利的光了。(7)到明代末,因无人管理,嘉平渠淤泥壅塞,渠道变成了车马大道。(8)国朝即清朝,康熙四年即公元1665年。(9)北关厢、城内北街即指徐沟城的北关和北街。(10)涸辙是“涸辙之鲋”成语中的前两个字,涸辙之鲋是《庄子》故事,后人把涸辙之鲋比喻为处境困难。此处用苏生涸辙,说明将困难解决了。徐沟城关人民主动开挖嘉平渠,使干涸的渠道又重新流水,可以灌溉农田了。(11)嘉平渠的资料存于中央工部和太原府的档案中,现指领导机关及首长,此处说山西巡抚和太原知府均重视嘉平渠水利工作。(12)县主指当时的知县。渠甲指各领导渠事的负责人。此处说每年嘉平渠清淤,知县都要亲自指定专人负责,并要检点各村渠甲,十分重视这一工作。(13)清康熙《徐沟县志》载:嘉平渠一道,自明嘉靖年间奉旨开设,乃洞涡河第十八道泥渠也。上自长寿村,下至武家庄,并无一粒租粟。渠阔七丈二尺,即在榆次县东长寿村引水,经过陈胡、蜀巴、东西胡乔等村,灌王房、良隆、靳村、庄子营、庄子村、辽西村、县城北等处地亩。至明末不能挑浚,以致壅塞,踪迹仅存。至国朝康熙四年,北关厢同城内北街锹夫独复挑浚,引水灌地。后又因河势南流,塌断渠身,今在胡乔村西北吃水,始与辽西村分为两口。城关渠由橙桥村南、良隆村南、庄子营村北到县城东北,分为三渠:首一渠名官渠,第二渠名门渠,第三渠名子渠。灌城北一带地亩。至康熙五年,庄子村、庄子营、靳村、良隆四村,补前挑浚工卯使费银两入例,挑浚分水灌地。每夫十名分水一昼夜。庄子村入夫七十名、庄子营入夫七十名、靳村入夫七十名、良隆入夫四十名,四村夫名俱不许增减。惟城关夫二百名,因有疏浚之功,又夫多作主,许增也许减。至灌地之先后,城关首灌,庄子村次之,庄子营又次之,靳村、良隆挨次轮流,周而复始,不得参前越后。老渠身也不许开口筑堰。刊载县志,垂为永利。(14)康熙六年即公元1667年。(15)端月即夏历正月。(16)唐代制度,官吏每十天休息洗沐一次,后因称每月上中下旬为上中下浣。上浣即上旬。(17)穀旦:原指清朗美好的日子。《诗经·陈风·东门之枌》:“穀旦于差,南方之原。”孔颖达疏:“见朝日善明,无阴云风雨,则曰可以相择而行乐矣。”后演变为吉日的代称。(18)乾隆四十六年即公元1781年。(19)阳月即夏历十月。(20)合口即指在河中打堰引水入渠。(21)据清《光绪县志》载:嘉平渠拦河堰在桃园堡东、胡乔村西,引水入渠。(22)旧碑与康熙《徐沟县志》是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