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徐县特殊教育学校,记者见到了“最美教师”孟婧,她几次让我热泪盈眶。
自闭症孩子犯病时抡起手就打人,孟婧鼓起腮帮任孩子打;特殊孩子总是拉裤子、尿裤子,孟婧弯下腰帮他们擦换;初入学的学生在课堂上待不住,一溜烟跑到操场,孟婧气喘吁吁地把他追回来;识记能力差,常常教一个生字,一周也学不会,好不容易记住了,没两天又忘了,她也不气馁;一个打蛋的动作、跳舞的姿势,她要教几百遍、上千遍……数年如一日的工作,似乎并没有多少收获,好像也无法获得普通教师那种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但孟婧仍像妈妈一样,用一如既往的爱心和耐心,悉心地照顾着每一个需要爱的孩子。
孟婧说:“这朵花儿经过冷雨,那片叶儿遭遇霜打,你疼爱每一片伤残的苗,用真情温暖它。孩子们创伤的心灵,需要爱来抚平,情来捂暖。我自豪,我得到了这份权利,我骄傲,我是特教老师。”
“他们一个笑,就让我有一种满满的幸福感,什么烦恼都忘了”
孟婧,女,32岁,大学本科,特殊教育专业毕业,中小学二级教师。2014年9月,清徐县特殊教育学校成立,带着一颗炙热的心,她主动申请调入特教学校,呵护这些特殊的孩子长大。
清徐特殊教育学校按年龄阶段划分,设有三个班,孟婧带低段一班的孩子,班内孩子年龄在6-10周岁,学生情况复杂:唐氏综合症4人,自闭症2人,还有多动症、脑瘫、精神疾病等4人,还有一些孩子因为身体原因不能来学校上学。
“刚到学校的时候,确实压力很大。我课前准备做得那么好,但没有一个孩子看着我,他们不懂的什么叫‘上课’……”第一节集体课下来,孟婧被孩子们当成了“隐形人”。而认知课上激情四射的她只对孩子有5分钟的吸引力,随后便是跑、闹、扔玩具的失控场面,有的孩子不知道大小便入厕,常常随地大小便,甚至会在众目睽睽下便到洗脸盆里……一种深深的挫败感笼罩着她心底。孟婧头大了,思维乱了,不知道自己该从哪里下手,我甚至想放弃了。可是,当孟婧看到家长们无助的眼神,听到孩子们含糊不清地说“老师好”时,她不忍心了,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她暗下决心,绝不知难而退!
孟婧不厌其烦地查资料,向同行的同学们问询、取经,渐渐的,她摸索出了一些自己的办法,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训练,纠正其行为。时间一天天过去,孩子们一点点的进步了:他们会听到铃声后,自觉地回到教室坐好,就连自闭症的孩子也能安静坐10分钟左右了;他们不再随地大小便,也不需要我陪同,能自己入厕了;认识了一些基本的偏旁部首和笔画,识字的速度快了……
两年多的时间,孟婧没有让这份无奈消磨掉意志,反而越战越勇。从起初的沮丧、盲从、彷徨到如今的坚定、执着、不悔!孩子们点滴的成长,让她感受了育人的艰辛与喜悦,也让她更加爱上了这份特殊的职业。
“其实这些孩子们特别单纯也特别可爱,他们一个笑,就让我有一种满满的幸福感,什么烦恼都忘了,我无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孟婧说。
“即便再苦再累再难,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收获成功”
彤彤(化名)是唐氏综合症,并伴有早产后遗症。刚来的时候,什么都不会,八岁的彤彤只有四岁的身高,上下楼梯还得老师扶着走,总是远远的躲着你,钻到她认为谁也看不到的角落里,如果你不去拉她,她可以蹲在那里一动不动一整天。观察了彤彤一段时间后,孟婧认为她腿脚不便,长不高,应该和长期蹲着有关系。于是孟婧想了个办法:每天对彤彤进行跳跃训练,一天两到三次,每次十个左右。一开始彤彤是排斥的,孟婧便拉着她的双手和她一起跳,一段时间后,彤彤感受到了老师的友善,愿意和孟婧一起跳,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彤彤的腿部肌张力得到发展,现在的她不光能自己上下楼梯,个子还长高了6厘米多。看着她满校园地奔跑,孟婧是那样的欣慰。
鑫鑫(化名)是自闭症的孩子,眼睛也不太好,总是喜欢转圈、跺脚,自己玩儿。细心的孟婧发现,鑫鑫虽然不善表达,但是很单纯,他总能因为一点儿小事就莫名地开心,刚刚摔倒的鑫鑫见到自己喜欢的玩具那一刻,所有的疼痛都不足为惧,立刻爬起来抱着玩具微笑。孟婧慢慢试着跟他沟通。鑫鑫起初看不清生字格,写的字很大、歪歪扭扭,一个句号比字都大,孟婧就手把手地教他写字。“自闭症的孩子虽然不会表达,但他们心里也很明白,知道感恩。一个举大拇指的小动作可能也要学习很多遍,一个简单的发音可能要喊上许多天,但坚持不懈,终究还是能学会的,我也能从他们身上学会了‘坚持就是胜利,即便再苦再累再难,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收获成功’的道理。”在她看来,这些特殊孩子们带给她的幸福和快乐远远大于自己的牺牲和付出。“六一”儿童节要排练节目。这对于这些特殊的孩子们来说是个艰巨的任务,对孟婧来讲更是个巨大的挑战!她通常是自己把舞蹈跳熟练以后,再把动作一个个细化、分解教给孩子们。而且每个动作几乎都要花一节课的时间才勉强让孩子们接受。记住舞蹈动作以后,便是和着音乐跳,作为指导老师,孟婧必须要站在舞台前方,孩子们都能看到的位置,而且方向还得和他们一致,还必须提前节奏半拍左右给他们提示,这样他们的动作才能将就合上音乐的节奏。练习过程是漫长的,也是辛苦的,指挥一遍学生跳一遍,每天练习结束,孟婧的胳膊都是酸酸的,腿也站得僵直,可看着孩子们舞动身体时那脸上浮现出享受的笑,孟婧的心是暖的。当他们苦练了一学期的舞蹈《荷塘月色》得到大家的认可时,孟婧特别自豪!
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孩子们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在,他们不光能简单地料理自己,还在学校开设的家政课中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生存技能,如:织围巾,打鸡蛋汤,做水果拼盘,做蛋挞等。看着他们不断成长,孟婧心里得到很大的满足。
“只要是孩子们需要的,我们就会义无反顾地把工作坚持下去”
2016年4月,为切实保障因严重残障、生活不能自理等客观原因,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的重度残疾少年儿童受教育的权利,真正体现“教育公平”,特教学校开始了送教上门工作的尝试和探索。
这些被送教的孩子情况更加特殊:稍好些的孩子,有的能跟着老师按手指画,有的能跟老师一起捏橡皮泥——尽管他好几节课都团不好一个圆球……但情况糟糕的孩子,就什么也做不了了,甚至连坐都需要家长扶着抱着,可即使这样老师也绝不能放弃,孟婧和她的同事们依然会定时定点、风雪无阻地给他们送去温暖和帮助,指导家长进行家庭康复,并与家长切磋探讨孩子的康复计划等。
孟婧第一次送教的对象是小萱(化名),送教前,孟婧先向孩子的父母电话了解了孩子的一些基本情况,然后根据了解到的情况用心地将课备好,和同组的老师商量了一次又一次后,她又将内容简化了一遍又一遍,然后精心地准备好教具。然而当她满怀着希望到达指定孩子的家里时,心还是碎了一地,先不说备好的课孩子无法接受,就孩子的状况而言,也比孟婧听到和想到的更让人心痛:孩子刚能跌跌撞撞地走两步路,流着口水,看到一群陌生人,先是往奶奶身后躲了躲,接着便是咯咯咯地笑,然后无视大家的存在,自己坐到电视机前,不停地按着遥控,看着电视频道不停地转换,再次克制不住地大笑起来。孟婧试着和她交流,可小萱不会说话,也听不懂大家在说什么,看着她不停地、无意识地笑,孟婧满心的辛酸与无奈。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和教训,孟婧在之后的送教中将康复训练设计得多了一些。之后的送教过程也证实她的决定是对的,因为还有好些比小萱情况更糟的孩子。直到现在,孟婧老师所在的这组一共为中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成功送教17人次,效果良好。“虽然,有些训练收效甚微,但只要是孩子们需要的,我们就会义无反顾地把工作坚持下去,不断学习、探索、完善,把它做实做好。”孟婧暗下决心。
“给特殊孩子当一辈子的妈妈,我都乐意”
两年来,为了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孟婧参与编撰了更适合清徐特教学校学生的校本教材《体育运动与康复》、《美术与手工》和《安全》。参与课题《农村中重度智力残疾及多重残疾儿童少年个别化教育计划实践研究》的申报研究,在太原市“十三五”一般规划课题中立项并顺利开题。
这些年来,她竭心尽力,倾爱教学,先后三次被评为清徐县优秀班主任;荣获“清徐县岗位能手”、“新长征突击手”称号。笔耕不辍,在实践中总结提升自己:编写的案例《换位思考,读懂孩子》荣获清徐县第二届“三优评选”优秀案例;论文《德爱孕育桃李满天下》获山西省教育论文大赛二等奖,《社会化软件在中小学信息化与教育变革中的应用》在全省中小学教师论文大赛中荣获二等奖;随笔《教育因爱而美丽》发表在《山西特教》2015年第3期。为了提升课堂教学能力,让课堂教学更具实效,孟婧参加了山西省第一届教育康复技能大赛,并获得了三等奖。
智障孩子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所需的教育远和普通孩子不一样,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更高的专业能力,2014年8月份孟婧参加了全省的特殊教育教师岗前培训;2015年10月份,又参加了全省的特教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2015年11月,更是独自入川,参加了全国特教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为提高专业素养做着不懈的努力。
特教之路是艰辛而漫长的,但是看着孩子们一点点的进步,孟婧的心是甜蜜的,是满足的。上帝对他们是不公平的,但是进了特教,彼此都是平等的,没有歧视,没有偏见。孟婧学习着爱的方式,实践着爱的教育。“我付出了爱,也收获了幸福。既从事了特教事业,就不再期盼有“桃李满天下”的荣耀,但盼望着我的学生能走出校门,自立于社会,不做社会的累赘,而成为生活的强者。残疾孩子是折翼的天使,上帝虽然关上了他们的一扇门,但我们能用爱帮他们开启一扇窗。这就是我献身特教,无怨无悔的动力!”采访结束时,孟婧告诉记者,给特殊孩子当一辈子的妈妈,她都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