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教育*在线总第3058期 >2016-12-26编印

线上线下两结合 坊主学员共成长
——2015年山西省清徐县国培工作坊网络研修项目纪实
刊发日期:2016-12-26 阅读次数: 作者: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朱伶俐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还记得第一次面授时的陌生,还记得第二次面授时的熟悉,还记得第三次面授时的不舍。”清徐县文源中学张峰老师用诗意的语言饱含深情地回顾着开展了8个月的国培工作。张老师任教初中语文学科,在北京大学实施的2015年山西国培工作坊网络研修项目中被推选为“晋善晋美”坊主组长。和他一样“留恋着”项目的还有来自晋源区、清徐县、汾阳市、柳林县的95名种子教师(项目中称为“坊主”)和1000名骨干教师(项目中称为“学员”)。
  此项目从2015年10月启动,至2016年5月底结束,依托种子教师共组建有15个教师网络研修工作坊,期望通过项目实施,促进骨干教师专业成长,推动种子教师从优秀迈向卓越,探索骨干教师常态化培训路径。为了达成目标,北京大学在项目设计和实施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基于需求,因地制宜,精心设计培训方案
  如何让教师爱上培训?怎样做教师喜欢的培训?一直是北大国培教学团队在认真研究的课题。就本项目的5天全员面授而言,是集中4个区县12个学科的老师做通识性的讲座,还是分区县分学科走进真实课堂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北大项目组在走访项目区县时,特别注意倾听当地培训管理员的反映和一线教师的心声。“希望多开设一些实用、接地气的课程”“希望培训对教学有切实帮助”“希望将日常教研与培训整合起来”,这是项目组听到的最多声音。基于调研,项目组精心设计了分阶段递进式的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方案:线上分学科学习课程资源、完成网络活动、切磋交流,线下分区县分学科进行专家讲座、示范课、同课异构、集体研讨,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线上线下教学内容互为补充和延伸。
  晋源区姚村中学的体育老师王强平时极少有机会与同行交流,在项目开展完第一次线下活动后,他由衷地表示感谢!“感谢这次研修活动,感谢学习平台,能让更多的体育老师一起探讨、共同提高、共同进步,我们大有收获!”清徐县杨房学校的初中历史老师袁成斌也表示“线上线下结合的教研活动让我受益匪浅!”急切希望这种方式能够成为“新常态”。
  分阶段、有计划地推进项目实施
  “忘不了每个月底我们布置下一阶段任务的繁忙;忘不了每个学习阶段学员与我们一起争辩的热烈;忘不了每个阶段结束后,推优、总结的慎重与认真……”张峰老师继续回忆着培训中的点点滴滴。从他的话语中,可以看出项目是分阶段递进式进行的,从最初的热身到初次尝试主题研修、主题研修推进,再到分享成果、总结。面向学员和坊主,有不同的要求,北大项目组制定总体培训方案,坊主根据总体培训方案设计本坊教学方案、跟进教学,学员在项目组、专家和坊主引导下开展研修。
  线上活动分阶段有序进行着,线下活动同样如此。面向学员,共设有4次线下研修活动,每个学期开展2次,线下活动的开展紧紧围绕线上研修主题。面向坊主,共有15天面授,北大项目组及专家团队分别在前、中、后期赴太原授课:项目前期,为坊主讲解项目设计理念、职责分工、平台操作、微课制作、优秀坊主经验分享、工作坊研修方案制定,让坊主清楚怎么做接下来的培训工作;项目中期,进行阶段工作汇报与交流,及时总结经验,让培训朝更好的方向发展;项目后期,回顾培训进程,进行项目总结与反思。项目中后期递进式为老师们提供开阔视野、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信息技术操作类课程。“文以载道”工作坊坊主组长、汾阳市城区北关小学语文老师任宏丽说刚接到任务后忐忑不安,感觉无从下手,“第一次面授后,明确了参训任务,通过与专家的交流,在本坊主持人的配合下,后续的各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大概也说出了所有坊主的心里话。线上聚焦关键问题的微视频专家讲座、教学团队的针对性建议、同行之间的深入探讨,线下省内外名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引领、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让老师们大开眼界,感觉自己经历了一场场头脑风暴和一次次思想的洗礼,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经由学习、观摩、实践、探讨、再实践,逐步找到了改善自身教学行为的良策。
  依托项目区县,打造地方研训团队,建立行之有效的线下研修机制
  “从一开始的发愁,到第四次线下活动时的游刃有余,我明显感受到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锻炼。”清徐县紫林路小学王振娟老师是“文以载道”工作坊的坊主之一,她认为这是一次非常棒的国培体验,很庆幸自己参与其中。“主持能力提高、变得自信、专业素养得到提升、组织协调团队共同进步上有提高”这是坊主们在总结收获时出现的高频词。
  打造一支优秀的地方研训团队是项目设置的重要目标之一。2015年9月,北大项目组去清徐县实地调研过程中,了解到清徐县分管教师培训的赵德明局长和师训科韩巧凤科长一心想在当地成立名师工作室,让名师发挥引领带头作用,以带动当地的教研,但苦于没有经费支持,多年的等待终于等来了乡村教师工作坊项目,也让他们有了好好规划大干一场的动力。他们整合县教科研中心、教师县教师进修校、教科局师训科,专门成立了“清徐县教师发展中心”,为项目精选种子教师和骨干教师,整合资源,统筹安排线下活动,从计划制定、模式确立、专家选择、过程组织到后勤保障都采用联席会议的形式进行确定,一起研究和探讨适合本县教情的培训方案。坊主们要做的工作是提交线下培训计划、联系专家、组织和主持线下活动、对线下活动进行总结。教育局在活动规划、专家聘请、后勤保障上都给予了最大支持。每个学科每次线下活动时长2天,邀请省级、市级、县级名师引领教学,采用专家与本县教师三人同课异构的模式,让老师们从课堂设计理念、引导学生的方法、突出重点难点的策略、课堂师生互动的生成、点拔升华的功底等各个细节亲身感受到了什么是精彩的课堂,知道如何去改进。
  “‘实实在在让老师们受益’——我们线下活动的宗旨。不搞花架子,不搞霸权行为,不搞形式主义……我们想的就是要通过线下活动,实实在在解决一线老师的实际问题。从开始的不会上作文课,到后来的会上作文课,再到最后的上好作文课。每一位老师在成长,在进步,在优秀……”张峰老师如是说。
  坊主作为本区县线下活动的组织者、主持人和参与者,他们收获了更多的满足感,几乎每一位都称自己在线下活动中个人组织能力、主持能力、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本项目即将结束时,清徐县教科局郑重地将他们线下研修的做法总结为四个一“设计了一张学情反馈卡片、明确了一个主题培训模式、组建了一支接地气的专家团队、建立了一套管理流程程序”。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是促使后续培训持续良好运转的“源动力”,这正是项目希望给地方留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