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县域*采风总第3057期 >2016-12-23编印

“赤脚医生”的坚守
——孟封镇韩武堡村乡村医生张俊伦的人生选择
刊发日期:2016-12-23 阅读次数: 作者:杨利贞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张俊伦,韩武堡村卫生室的一名大夫,他是一位花甲老人,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但他却依然坚守工作岗位,为村里的群众行医看病,用真诚敬业守护着百姓健康。
  作为土生土长的韩武堡村人,张俊伦已经行医40多年。40多年的岁月,他在这片土地留下了多少感人瞬间?近日,记者走近张俊伦,了解了这位乡村医生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每天的门诊人数都是五六十人以上”
  几经颠簸,记者来到韩武堡村。在路边闲聊的村民热情地指引下,记者终于见到了要采访的主人公——张俊伦。而说起张大夫,村民们无不交口称赞。“在我们村干了几十年了,不仅病看得好,而且是个热心肠。”一村民说道。
  为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村卫生室诊所就在韩武堡村部旁,外墙挂着韩武堡卫生所的牌子。村卫生室是位于路边的一排平房,院子里停满了自行车、电动车,新建卫生室门诊、观察室、配药室、防疫室、注射室等一字排开。只见头戴鸭舌帽、身着白大褂的张俊伦正忙着给患者看病开药。
  从满满当当候诊的、就诊的人群中了解到,来找张俊伦看病的患者很多,有本村的、邻村的、骑车数十里地的外县人……他们特意来找张大夫看病,尽管是老病号了,却自觉在村卫生室排起长队,一边聊天一边静静等候……其实,这样的场景在张俊伦47年从医生涯中已是常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早已习惯,“都是很平常的事,为村民服务心甘情愿。”他只是淡淡地说。
  张大夫告诉记者,现在的卫生室诊所是2015年扩建的,房屋的格局和功能分配都扩大了,近年来,该诊所被评为乡村一体化管理先进卫生所。经过扩建的村卫生室服务人口除了村的1000多口人,周边村里的很多村民也都会选择来张俊伦村卫生室就诊。“每天的门诊人数都是五六十人以上”,一天下来,张俊伦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记者在村卫生室呆了两个多小时,却始终没找到机会跟张大夫说上话。“他就是这样,一忙起来啥都顾不上!你在卫生室恐怕没时间采访他!”候诊的病人告诉记者。只要在卫生室,张大夫片刻都闲不住,虽然已到了中午,但慕名而来的病人实在太多,即使到了下班时间,如果看到还有病号在等着,他从来都是看完了再下班,不管多晚。
  “张大夫开的药也就十几块钱”
  趁着张大夫还在给别的病号看病,记者与正在输液的几个病人聊了起来。“张大夫对病人特别好,他给我们用的药也就十几块钱,从来不用很贵的药,但疗效都很好!”心直口快的大婶口中的“张大夫”正是张俊伦。大婶告诉记者,张大夫总是替病人考虑,喜欢开小处方。“张大夫是个好大夫那!”祁县后营村的赵大叔对此是频频点头,他当初是从别人那知道张大夫的,因为供血不足,现在每年都要来这里看病,已经找张大夫看过7年病了。“张大夫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没有他,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办。”今年71岁的李婶婶对张大夫赞不绝口。她已经看病10年多了,是新营村人,自从闺女嫁到附近的村子起,她就成了张大夫的常客。“李婶婶患有高血压病,一有事就打张大夫的电话,他随叫随到,而且收费也很实在。”
  张俊伦家里祖祖辈辈没有从医的。1977年,张俊伦正式成为了一名赤脚医生,由此开始了村医之路。
  1984年,张俊伦又到县卫校进修了一年。1990年他获得了医师职称。1998年被评定为主治医师。
  2004年1月1日,《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正式施行。10月,张俊伦获得了乡村医生资格,成为全县首批乡村医生之一。
  他认真把握每一次学习机会,始终坚持自学,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水平。
  韩武堡村地处三县交界,西南与文水接壤,东南面就是祁县的地界了。像李婶婶一家几代人看病就信张俊伦的,在这三县之交的四邻八村还有很多很多。
  附近村落的村民一有头疼脑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张大夫。不仅本村的,外村的也一样。农村的医疗条件有限,危重病人需要送专业医院治疗,多少年来,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病人或患者家属有需求,他都会随车护送,陪同诊疗。
  患者眼中的“好大夫”
  47年来,张俊伦从意气风发的年轻小伙变成头发斑白的老医生。期间,他经历了怎样的艰辛曲折才达到今天的成绩,记者注意到,在张俊伦不大的诊所里,有两面锦旗十分显眼,一面是交城武林俊送来的,另一面是杨房村韩苦儿送来的。
  2014年的一个夜晚,已是12点多钟,交城县庞泉沟镇55岁的武林俊突发急病,找了乡里的几个乡医都束手无措,极力让转院治疗,无奈交通不便又没有机动车,家里人没办法了,找到了张大夫。张大夫仔细检查身体后,开了三天的药,只吃了两次药,武林俊的症状便大大缓解,第二天,病人家属来到张大夫的诊所,对张大夫千恩万谢,直到今天,病人见到我还一直叨叨:“多亏了有张大夫,我的命就是您给救回来的!”
  2015年的一天,凌晨3点,杨房村70岁的韩苦儿老人突然胃疼,情况十分危急,家人给张大夫打电话,他不顾一天的疲倦与天气寒冷,立刻起床赶来,对病人进行吸氧抢救,等到急救车赶到,张大夫才松了一口气,后来病人家属送锦旗表示感谢,原来病人是急性心梗,由于抢救及时,使病人得以脱险……这样的情况不胜枚举。
  已经中午12点半了,卫生室病人还有很多,张俊伦还管着全村的公共卫生、预防保健、防疫、接种等,太忙了,吃饭都得轮流吃。好在卫生所就在几步远的街对面,好在这几年,张俊伦的儿子张强盛也传承了父亲的医术,1998年从晋中卫校毕业后,经过培训也拿到了乡村医生资格证书,成了张俊伦的得力助手。张强盛的妻子李秀娟也在太原卫校修完了学历,参加了省卫生厅组织的在岗培训,做起了司药……如今,一些路途较远或较为简单的急诊,30多岁的张强盛已能单独胜任。40多年来,张俊伦走遍附近村子的角角落落,村民们离不开张俊伦,他也说自己放不下这个摊子。可喜的是,坚守40年的乡村医生张俊伦终后继有人,就在今年9月份,孙女受父辈的影响也选择了行医,报考了医学专业,顺利考取了太原卫校。
  “张大夫不光人好,还技术高。”村民这样评价这位低调质朴、待人和蔼的大夫。一宗宗、一件件,说不完,道不尽,行医40多年,好事做了多少件,乡亲们知道,患者知道,与记者想象中不同,张俊伦是一个不善言谈的人,每每听到夸赞的话语,他总是用淡淡一笑来回答。他已将“医者仁心”四个字注入他的血液,注入他永不停歇的行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