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凡人*故事总第3055期 >2016-12-19编印

守护夕阳度春秋 发挥余热做贡献
——学习王焕杰先进事迹有感
刊发日期:2016-12-19 阅读次数: 作者:韩玉林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2016年5月19日,山西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省组织部门和老干部部门中,开展向王焕杰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我认真学习了文件精神,并通过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了解王焕杰,学习王焕杰,进一步领会其优秀品质与崇高精神。
  王焕杰同志军人出身,共产党员,今年65岁,从医48年。他曾任省委老干局汾东公寓管理处卫生所所长20年,2011年已到退休年龄,在住寓所老干部们的强烈要求和挽留下,继续工作,一干就是6年。26年来,他牢记党的宗旨,不忘使命,坚持不懈,以寓为家,被老同志亲切地称为“生命守护神”;他牢记责任,敢于担当,不断探索,总结出医疗救治、精神抚慰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他视老干部为亲人,背着、抬着患病老同志下楼,护送到医院;他作为一名退休医生,不计报酬,发挥专长,替老干部分忧解难;他不以平凡而不为,将自己的理想、信念、青春和智慧,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老干部事业。
  在晋组通字(2016)39号文件的附件中,以《敬爱致恭呵护一方健康,平凡坚守书写无悔人生》为题,刊登了王焕杰同志的先进事迹。他的事迹非常感人,充分体现了老干部工作的重要性,代表了一个医生救死扶伤的敬业精神,值得大家以他为榜样。我们应当从四个方面向王焕杰同志学习:
  一是学习他忠诚信仰,淡泊名利的政治品格。他慈爱友善,重情重义的人品,决定了他无论是在山西汾西机器厂医院工作,还是调到公寓管理处担任卫生所所长,直到如今退休后,仍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他都用责任与担当,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他多次谢绝了同学的高薪聘请,也放弃了含怡弄孙的晚年清福。
  二是学习他恪守医德,勇于担当的职业操守。周围的人都知道,王焕杰的家与卫生所只有一墙之隔,直线距离不过百米。但26年来,他舍小家顾大家,以寓为家,日夜坚守,有家不能回。据值班记录统计:26年来,他共值夜班5000多个,上门出诊5600余次。几乎每天夜里都要出急诊,晚上12点以前不敢入睡,早上7点左右不敢出去吃早饭,因为这两个时段是老干部发病率最高的时间。
  三是学习他厚德仁爱,乐于助人的模范行为。王焕杰大夫不仅会看病,更会答疑解惑,心理疏导和化解思想忧虑。对公寓每家每户老干部和子女情况,他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主动帮助老同志解决生活中的琐事,被大家称为“知心大夫”、身边的“雷锋”。
  四是学习他舍己为公,甘于奉献的赤忱情怀。他患有糖尿病,仍多次亲自抬担架、背着患病的老干部下楼,送往医院。为病逝的老同志穿寿衣,护送到殡仪馆。为老干部用手抠大便,清洁卫生。为了工作,母亲病逝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为了老干部,一墙之隔的家不能回,妻子与女儿的心愿,无法实现。
  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医生,而今名字却响彻三晋大地。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治病救人的日常工作。但他却做到了平凡而伟大,做到了“医者父母心”的真谛。王焕杰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诠释着“让党放心,让老干部满意”的崇高理想。如今他依然走在为老干部服务的路上,初心不改。
  我是一名从县法院纪检组长岗位上退休的干部,与王焕杰大夫是同龄人。退休之后,先后担任了县政协文史委委员、老干部通讯组成员、老年学学会理事、法学会会员、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官衔”好听,但没有任何报酬,且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我无怨无悔,身体力行。一是笔耕不辍,积极写稿,先后有110多篇通讯、散文、论文,在省市县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我所写的论文《农村赡养纠纷上升应引起高度重视》,荣获中国老年学学会优秀论文奖。二是作为法院的副主编、总校,参与编辑出版了《清徐法院志(续编)》。三是与政协文史委其他同志合作,收集整理出版了《清徐民间歌谣》、《清徐民间俗语》等书籍。四是坚持不懈地义务调解家庭纠纷10余起,做社区居民的和谐工作,带头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五是热情帮助朋友审书稿,有的还给写了序言。六是当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大地震发生后,积极捐款,支援灾区。七是自费万余元,编写出版了20万字的《山水情韵——游记集锦》一书,送给单位的同事、亲戚朋友及周围的老同志,让大家分享旅游的快乐。
  自从退休后,我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也赢得了大家的赞誉,先后被太原市老干局评为“三好老干部”、被太原市老龄办评为“五个一百工程”标兵等。但与王焕杰大夫相比,微不足道,差距很大。今后,我将从王焕杰同志的奉献精神中汲取力量,继续发挥余热,努力做好党交给的工作,为清徐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