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历龙山,到山顶凸出去的地方,那里有亭翼然,亭名伴云。这儿真是一个好的所在,风景四面讨好,东临古晋阳城遗址,西接天龙山风物,南连晋祠风光,北望蒙山和太山景色。
山谓龙山,城曰龙城。现代化都市的太原城犹如龙潜水中,伺机腾升,期盼飞龙在天。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是这幅国画的留白。这留白,不着笔墨,却成就了万千气象。放眼望,昊天观雄踞山巅,尽得地利。山门联曰:龙山崇道友,最适云游,上得来方知妙处;石窟隐天尊,兼修蝶化,参开后既是真人。仿佛昊天观广而告之。山门前的那株千年古柏,背倚昊天观,俯视前山,形似腾龙,化作道教图腾。人称龙柏,又名祈福柏。
缥缈间,王重阳面对大宋江河日下、金兵南侵,挺身而出,失败后出家修道,创立全真教。临终前,以“一阳指”重创“西毒”,使之数十年不敢觊觎中原。只见他头东足西,和衣枕左侧卧,依稀小憩于峰顶纯道教石窟第三窟的卧如龛中。东汉的张陵、张衡、张鲁爷孙仨,被尊为“三天大法师”。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后,穷究物理,晚年竟修行悟道参禅。王重阳、张衡他们,难道是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张鲁继爷爷、父亲之后,作为东汉时期一流的道教大师,接触佛教后,大加赞赏,极力推崇,成为汉传佛教的开山鼻祖。爷孙仨在第四窟天师龛中高坐。你会明白,佛到中国,与道家结合,才大行其道。可谓佛道联姻,密不可分。“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唐人张志和,号玄真子,衣冠齐整,安坐在第五龛的玄真龛中。披云子讲道说法,一妇人持卷半启门,第六龛神秘又神奇的画面吸引着中外学人……
前山为道,后山为佛。可见佛知道感恩。朦胧中,后山北峰山腰的童子寺,香雾缭绕,梵音悦耳。大唐天子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专程瞻礼童子寺,后又派专使给童子寺大佛赐披袈裟。夜色中,燃灯塔烁烁光亮。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龙山不只是问道修佛的一道一佛天地长,更有一沟二谷景色美。龙山南之沟叫丁香谷。相传古时一书生进京赶考,路过龙山,恰逢阴雨,便落住店家。店家有一芳龄女子,身着紫衣裙裾,人称紫衣姑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紫衣姑娘要与书生对对子,书生说出上联:氷(同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说着,握住紫衣的手,用筷子在姑娘的手心比划,紫衣正欲说出下联,此时老父进门,见此情景,大骂书生,又说紫衣大逆不道。紫衣竟气得口吐鲜血,不治而亡,埋入山谷,坟上长出丁香树。书生无意赴考,天天守坟,守护丁香。春天,丁香怒放,幽香沁人。一白胡子老头飘然而至,得知原委,告诉书生,紫衣已对出下联。见书生不解,便指着丁香花说出下联:丁香花,百头千头万(萬)头。在书生的护佑播撒下,丁香花布满山谷。人称此联为“生死对”,丁香花为“爱情花”。
看那零星散布龙山山野的朴树,与别处不同,它是两株缠绕交织在一起的树干,相拥而生,相抱而长,缠绵相偎,果实共结,似一对恩恩爱爱、缠缠绵绵的恋人,人称“恋人树”。因之,龙山成了“爱之山”,丁香谷便成了“恋人谷”。
与丁香谷相接的是“桃之夭夭”的桃花谷,与桃花谷比邻的还有清美夺目,宛若邻家小妹的杏花。
它们一起美美与共,造就了龙山。春有丁香桃杏争春,夏有漫山青翠熏陶,秋有西山红叶竞彩,冬有皑皑白雪点睛。
伴云亭瞭望,心随景动,如诗如画。这里的树木、花草、石头、土壤都有故事,万物有灵且美,且真,且善。伴云亭的楹联正为此解:秋影枫亭一步月,春林杏白半山烟。
乘车下山,出口处的招贴画上,有《道德经》中的两句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美好的言行,可以赢得人们的尊敬、器重,充满故事的龙山多么令人神往。登罢龙山,与老聃心有戚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