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略显腼腆的少年与我们促膝而谈,思路清晰、口齿利落地表达他对未来的憧憬和梦想。如此积极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让人感受到昂扬的青春斑斓的色彩和奋发的激情。这几乎是每一个家长都会不厌其烦反复提及的“别人家的孩子”,每一个老师都想要的理想的学生。出色的学习成绩、良好的人际关系,稳重而不失活泼、大方得体的谈吐举止。短短的几十分钟接触时间,抱着一肚子贫贱寒门百事哀的心情来做采访的我几乎忘了自己记者的身份,心中浸满了为人父母者的柔情爱意。对于这样一个优秀的孩子,谁能没有“我见犹怜”的戚戚之情。
如果我告诉各位读者,这是一个自幼就失去了双亲的遗腹子,生长在一个贫寒农家,他的监护人是一对背负着中年丧子之痛的老人。如今,爷爷患脑梗生活不能自理,家里的全部生活靠着同样疾病缠身、朝不保夕的奶奶来维持,各位读者会作何感想呢!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我县徐沟镇南宜武村。与那些一味哭哭啼啼悲情剧不同的是,他让我领略到了沉重苦难无法抑制的生机勃发茁壮的力量,看到了将刺破阴云饱含着光和热的明亮。
他叫李鹏,一个年仅15岁的花季少年,目前就读于我县徐沟镇高花中学,在班里担任班长职务,最近的一次考试,全年级排名第四。2001年,李鹏的妈妈怀孕三个月时,李鹏的爸爸因工伤不幸去世。当年腊月,李鹏降生。第二年的五月初三,绝望的年轻母亲把孩子送到了爷爷奶奶家里,走了。人世间带给这个襁褓中孩子的第一份礼物,就是生离死别。
李鹏的爷爷李亮只、奶奶庞列青,到今年已经是65和63岁老人。老俩口没有别的手艺,靠着几亩薄田,含辛茹苦地养活着嗷嗷待哺的孩子。然而苦难仍在持续,2009年,奶奶庞列青突发重病,送到医院抢救,先后花费了三万多元,勉强保住了一条命。三年前,身体本来就差的爷爷李亮只罹患脑梗,不要说下地干活了,连每天的穿衣吃饭都得要人帮忙才行。家里的全部收入都来自那几亩玉米地,自家不忙的时候,庞列青就去村里的大棚温室帮忙赚点零花钱,这份工作按工作量算工钱,手脚利索的话,一个小时能有十块钱。
我们坐在李亮只、庞列青夫妇一贫如洗、空荡荡的家里,问询这几年的生活情况。还未开口,庞列青的眼睛里就噙满了泪水,前些日子庞列青中了风,嘴歪眼斜的也不敢去看病,因为怕花钱。
翻来覆去的疾病,动辄数万元的治疗费用让这个已经跌入低谷的家庭雪上加霜,经济上的压力让这对老人锱铢必较。对着我们,庞列青说得最多的就是钱——老伴的心脏病、腰椎病、脑梗、自己的病、孩子上学……她说老天爷照顾她,要是自己再有个三长两短,这个家就不知道该怎么样了……李亮只在旁边静静地坐着,偶尔睁着大而无神的眼睛看看我们,当我们和他攀谈时,嘴里嗫喏着含糊不清的字句,我们不知道他是否能够听懂我们,但我们能够看懂他,羸弱龙钟、风烛残年的样子,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从李家出来,我们驱车前往高花中学探望李鹏。一路上我都在想,长期浸泡在被无情的生活摧毁着意志、充满了绝望的家庭中,会对这个年仅15岁的孩子有着怎样的影响!甚至连李鹏的奶奶也说,是在“日捣着孩子好好学习”。墙上厚厚的奖状、各种证书丝毫不能引起我的兴趣。逆水行舟中的孩子,不随波逐流、消沉低落已是万幸了吧!
然而这次不抱任何幻想的高花学校之行,完全推翻了我似乎顺理成章的想象。班主任刘鹏程老师面对我们的采访,不吝溢美之词地夸赞他的这个学生,激动的几乎语无伦次。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幅暗黑底色的油画,一道电光激闪而出,炫目的让人无法直视。
终于见到了李鹏,厚誉之下,果然名副其实。于是就有了这段文字起始的感受,听这个清瘦秀气的孩子侃侃而谈,如鸣琴、如击玉,在无际的苍穹下飘飘洒洒一片清亮柔和的乐曲,如坐春风,醍醐灌顶。记得有句话说,“君子固穷,不坠青云之志。”我不禁为自己自以为老于世故的推理揣测而脸红了。
和李鹏的交谈中,出现最多的两个词汇,一个是学习、一个是报恩。这个以理科见长的孩子有一篇《成长的故事》在“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荣获省级二等奖,李鹏说,他爱自己的爷爷奶奶、姑姑,要努力学习,改变命运,将来报答所有养育和帮助了自己的这些人。
在李鹏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他六年级的时候,曾祖母去世,“老奶奶”对他特别好,他喜欢给老奶奶揉肩捶腿做家务……这是惟一看到李鹏有点伤感的时刻。这个青涩少年已经把握了自己的人生方向,用坚实的脚步、不懈的努力,一点点地去实现着自己的梦想。
在庸庸碌碌的现实生活中,或许,我早已忘记了生命中有过“理想”和“追求”这两个抽象却现实的词汇。孩子,谢谢你给我上的这一课,你让我重新学习了“理想”和“追求”的无穷力量,世界是你的,也是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