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县域*采风总第3051期 >2016-12-09编印

三尺讲台写春秋
——记东于中心小学教师张文灵
刊发日期:2016-12-09 阅读次数: 作者:常映红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每天早上七点半来到学校,当拿着教科书行走在操场上,她都能感觉到自己轻盈的步伐和欢快的心情。一到教室门口,当看到学生挺立的坐姿和期待的眼神,她的身上仿佛增添了无穷的力量,恨不能将自己全部的心血与精力投入到这间教室。
  33岁的张文灵是东于中心小学的一名数学教师。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她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谨记心间,并作为行动指南、行为标尺来衡量自己的教学得失。她热爱教育事业,三尺讲台是她无悔的选择,十多年来,在基层小学里,她默默坚守着这份简单而执著的人生信念。
  一提起数学,很多孩子都皱着眉头说它枯燥无味,那些数字呀公式呀似乎变成了一个个生硬冰冷的小石块。但是,张文灵却做到了让学生因自己而爱上数学。她的“秘诀”就是先与学生做朋友。面对学生,她知道教师的作用不能只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因为要想让学生亲其师,必先让学生信其道。所以,她虽只是一名课任教师,但愿意在课堂之外的时间或者与数学无关的内容上与学生交流、相处。比如每周一、五学校大扫除,她都和学生一起干活,通过近距离的接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老师不是只会动动嘴的指挥家,而是个一个有血有肉、扎实肯干的“好伙伴”;有学生在活动中眼睛进了沙子,她会为其轻轻翻起上眼睑,拿个干净的布子把沙子擦掉,眼睛好了,学生高兴地笑了;班里的陈小龙由于母亲患病,父亲外出打工,年幼的他经常仪表不整、边幅不修,学习更无从谈起,面对这样的孩子,张文灵经常把他叫到自己宿舍,打来热水帮他洗漱,并利用课余时间给他补落下的课……学生们说:“张老师既有‘本事’又很慈祥,我们都喜欢她。”于是,成为“朋友”的师生在课堂上没了距离,课堂氛围活跃了,学生思维敏捷了,提问也多了,学生更愿意听她讲的每堂课了。
  在课堂上,张文灵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她说,学生注重直观感觉,如果单纯地讲述课本知识,学生会觉枯燥无味,接受能力也慢,于是,在每每开新课前,她都把动手操作放在前面,通过实践操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得出结论,这样一来,再听课时,学生会将实践操作与课本内容融会贯通,从而轻松接受新的知识。
  多年教育教学工作练就了她一双敏锐的眼睛,养成了一颗细微的心,能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问题,并能及时纠正、教育,使之沿着健康的道路前行。在2010年的时候,张文灵新接了一届四年级学生,班里有个女孩叫郝梦娜,虽然学习成绩很好,但就是一在老师同学面前发言就满脸通红,且声音特小。为了帮助她练习胆量,张文灵经常有意提问她一些答案比较简短的问题,并且让她当小组长,在小组活动时,让她给组员分配任务、组织组员小组活动,课下也经常找她谈心,鼓励她。渐渐地,郝梦娜上课发言不再脸红,也能够大胆地走上台来作为“小老师”帮助其他同学答疑解惑。今年中考,郝梦娜以628份的成绩考取了徐沟中学,她感慨地说:“是张老师树立了我的自信,让我小学时候打牢了学习根基,也让我能在别人面前无拘无束表现自我。”
  多年来,张文灵以校为家,从未耽误过学生的一节课,去年婆婆骨折、公公心梗,两位老人双双住院需要人照料,学校考虑她的实际情况,给她开“绿灯”,说什么时候有空能来学校,跟班主任调整课程,但她没有享受这样的特殊待遇,而是想办法克服困难,按时给孩子们上课,没有因为家中事务耽误过一节课。校领导给她的评价是:“一个心灵美、行为美、教学美的老师;一个吃苦负责、无条件服从安排的职工。”
  在东于小学,历来没有一个科任老师会跨年级带课,之所以这样给她安排,用校长的话就是“问题班出来了,我就得赶紧找张老师,无论再差的班,只要交给她,不出一个学期,成绩就上去了,风气也好转了。”多年来,张文灵把全身心的激情与爱洒向三尺讲台,洒到每个学生的心田。她深知,高尚的思想品质、较强的业务能力和广博的知识是完成教学任务、做好教学工作的首要条件。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搞好学校、班级的各项工作,她严于律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时时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努力做到。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她所教班级的成绩一直在全镇同年级中名列前茅,2010年,张文灵被县教育局评为“教学能手”,2013年,在全县“敬业杯”赛讲中她喜获一等奖,同年还获得县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一个立志为教育事业做贡献的人,关心爱护学生才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我的事业就在三尺讲台上延伸,我要把我全部的爱、全部的智慧和全部的生命都献给学生,在教育这块平凡而孕育着无限生机的沃土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用自己的勤劳、朴实、智慧和爱心,把乡村女教师这一普通的职业书写得绚丽多彩。”立志扎根东于、播种知识,实现自己“站三尺讲坛,想千秋伟业,教一班学子,拂两袖清风”的夙愿,张文灵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