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永远顺利,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或大或小的问题和困难。有些困难,通过努力可以克服;有些困难受客观条件限制,需得到外力的帮助,才能解决。人在逆境时、困难时,所得到的帮助,更加珍贵,更令人难忘。
我参军时,本想三年以后复原,谁知在部队一干就超过了二十年。明知脱军装是迟早的事,可此时让我转业,让我难过至极。我爱我干的这一行工作,尽管它相当危险;我舍不得离开与我共同战斗的同志们,与他们是战友更像亲兄弟。还有一个难题,令我束手无策。大女儿已在部队参加工作,不在随迁(户口)随调(动工作)的范围内,要想调回来上班,很不容易。她年龄尚小,从小在我们身边长大,生活还不能自理。如我转业到驻地,却不能孝敬四位老人,使我们处于两难的境地。此时,同为山西老乡的老霍和爱人小李为我出主意:请领导派人去县里求求情,可能好解决。这个意见领导采纳了。李干事带着上一级单位的公函,不远千里来到县里。县里有关部门的办事人回答说:是我们县的人,我们不能不管,但是没有指标,我们不能安排。等有了指标再研究吧。什么时候能有指标,我们也说不好,也许三月两月,也许成年半载,回去等通知吧。分明是搪塞,还让我们等?于是,几位领导“碰头”决定:我们离开部队后,我女儿可以继续住在我们的那套宿舍。我女儿可以在小灶就餐或购买粮油副食。我俩对部队领导破格款待,十分感激。老霍和小李得知情况后,主动和我们商量,让他们的两个儿子住到我们宿舍,让我女儿和他们的小女儿住到他们家里去,并希望我女儿和他家人一块吃饭生活,想在食堂吃饭也行。这是一个让我们更为放心的方案,领导们没有提出异议。我们叮嘱女儿:下班后就回李姨家,要听霍叔李姨的话,手脚要勤快点……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在她霍叔和李姨像对待亲生女儿似的关爱下,在部队领导无微不至的关心下,我女儿生活、工作得很好,当我在县里联系好调入单位返回部队接她回来时,发现她又长高了。在我等待办理工作调动手续的几天里,我和女儿在老霍的安排下,一直在战友家吃饭,举杯共饮,畅谈别后情景,更多是让我介绍地方工作的情况,因为他们也会面临转业一事,铁打的军营,流水的兵,这是规律。几年以后,老霍也转业了。
2015年12月,老霍一家三代六七口人自驾游路经清徐,我分别在清徐、晋祠两个住地盛宴招待,为他们洗尘、饯行,还陪同他们游览晋祠名胜。临行前,儿女们特意买了一大堆陈醋、葡萄等土特产,借以表达感恩之心。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其实,老霍一家对我们的恩情深似大海,令人终身不忘!有人说,同学之情最纯真,我要说战友情谊,不仅纯真,而且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