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文化*研究总第3046期 >2016-11-28编印

狐突家族忠文化诠释
刊发日期:2016-11-28 阅读次数: 作者:牛宝生 李永红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忠即尽忠。尽忠国家,就是要忠于祖国和人民,这是作为国民的责任;也要忠于组织和自己的工作,这是个人的职责。忠是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做支撑的。胸怀坦荡、公而忘私、勤奋敬业,只有以这些为基础,才能造就一个人的忠诚。
  狐姓是姬姓的一支,有说是周平王之子王子狐之后,以名为氏;也有说是唐叔虞之后,世为晋卿,与晋侯同出一脉。狐突,又名伯行、伯氏、狐氏,出生年月不详,卒于公元前637年。他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晋献公,其中大女儿生公子重耳,小女儿生公子夷吾。
  晋献公的宠妾骊姬想要废掉太子申生,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承君位,于是屡次设计陷害太子申生。在骊姬以前,晋献公已有八个儿子,其中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三人才能出众。太子是国之储君,而公子重耳、夷吾是狐突的亲外孙。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作为太子太傅,狐突义无反顾选择效忠太子、辅佐太子。不久,骊姬在晋献公面前说申生的坏话,申生被调出了国都,赶到曲沃、狐突就追随到了曲沃。
  公元前656年,骊姬唆使晋献公命太子伐东山皋落氏,希望借皋落氏之手除掉太子,申生处于危险之境。狐突看出骊姬的险恶用心,劝太子逃离晋国,但申生认为为了名誉也得出兵作战。虽然狐突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但既然太子做出了决定,狐突就坚决执行。他不顾年迈,亲自为申生驾驭戎车,贴身护佑太子。此战申生大获全胜。返国后,国内却谣言四起,对申生十分不利。狐突敏锐地意识到申生即将大难临头,但申生却不愿违背父亲的意愿,最终被逼自杀。狐突倍感无力,只能选择闭门谢客,辞官隐居,拒绝与骊姬合作。
  申生自杀后,骊姬欲嫁祸于公子重耳。狐突派长子狐毛、次子狐偃保护重耳星夜出逃。晋献公死后,骊姬的儿子奚齐即位,后被大臣里克所杀。夷吾回国继位,是为晋惠公。晋惠公去世后,其子子圉即位,就是晋怀公。晋怀公知道自己在晋国的根基不稳,而流亡在外的重耳有贤名,拥护者众多,对自己始终是个潜在威胁。为了消除这一隐患,他命令当年追随重耳逃亡在外的人如期回归,逾期不归,诛灭其全家。狐突的两个儿子狐毛、狐偃此时跟随重耳在秦国,不肯受召回国。于是晋怀公把狐突抓起来,令他把儿子们叫回来。狐突慷慨答道:“子之能仕,父教之忠,古之制也。策名、委质,贰乃辟也。今臣之子,名在重耳,有年数矣。若又召之,教之贰也。父教子贰,何以事君?刑之不滥,君之明也,臣之愿也。淫刑以逞,谁则无罪?臣闻命矣。”狐突最后被晋怀公所杀。至此,狐突完美诠释了“忠臣不事二主”、舍身为忠的精神内涵。
  追随在公子重耳身边的人都具辅国之才,但助重耳返国继位劳苦功高的无疑是狐偃、狐毛兄弟。作为晋文公的重臣,狐偃忠于本心、忠于职守、忠于君主,在重耳流亡的十九年间,始终陪伴其左右。他审时度势,帮助重耳选择出行的路径、流亡的国家,并根据形势及时做出调整,竭尽全力帮助重耳度过一次次难关;他敢于直谏,面折廷争,不惜冒犯重耳。
  重耳回国后,创建三军。文公任命狐偃为上军主帅,狐偃欣然让位于哥哥狐毛。因为狐毛的年龄大,资历也老,狐偃愿意去辅佐哥哥。狐毛死后,先轸的儿子先且居为上军主帅,狐偃继续辅佐他。先轸并不是从亡人员,但其父子二人“并将中军、上军两世,而狐(偃)、赵(衰)为之佐,先氏偃然列其上而不疑,狐、赵泰然处其下而不忌”。这种不怀私、不计名利得失、一心为公的情怀进一步证实了狐偃的忠诚。
  从狐突到狐毛、狐偃,“忠”已经从抽象的概念变成鲜活的事迹,从精神层面落到实例印证,从个人的坚持践行到家族的传承。
  今天解析狐突家族的忠,不仅仅是对其家族忠文化的诠释,正像人们纪念狐突及其家族、立庙祭祀、强化狐突的“忠”形象一样,目的是赓续和升华忠文化,企盼千千万万新时代的狐突不断涌现,不忘初心以忠的义务和责任,忠的果敢和担当,忠于职守,义无反顾,矢志不渝,报效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