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武堡村,原是一“才”字形Logo。被称为“百户人家五座庙”、“五座庙儿一神龛”的韩武堡:村东河神庙,村西关公庙,村南菩萨庙,村北真武庙,村东北“娘娘”庙,村中央十字街,还有一个神龛式“五道庙”。主干道“十”字,左下侧还有一“撇”——去西社、杨乐堡村的支路,恰似一个“才”字。经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五座庙中的四座及“神龛”,终因“碱”化倾颓而坍塌,兴“无”灭“资”而破坏,现在仅剩一座——村北真武庙,成为太原地区现存真武庙九处之一。
在晋商“汇通天下、逐利四海”的风云年代,这个以“才”字形的村落整体布局、号称“小呼兰镇”的小村庄,大气磅礴地融入到了“走西口”哥哥们的行列。清朝中期,韩武堡赵氏九、十世时,村民开始外出谋生,融入“闯关东”的大军,主要的目的地是现在的呼兰河附近,找到了属于他们的商业位置。他们与当地军政要员关系极好,这为赵氏家族在呼兰河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的韩武堡村子甚至形成了男子成年必“闯外”的不成文惯例,村里只有老弱妇孺。赵氏族人的不懈努力,不仅闯出了字号、闯出了名堂,更闯出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
在身边的那些富豪大贾们忙着垒高自家的院墙、构思着住宅庭院设计的时候,这个区区三四百人的小村庄,却在汾河岸边的“大家园”里,按照东南西北的方位,建筑着象征忠义的关帝庙、能保佑一方平安的水母娘娘、守护之神玄武大帝、象征着人丁兴旺的送子娘娘……仅此一笔,便可知这方水土主人们的大格局、大器量。他们抱团信仰、抱团发展,以振兴家族的大手笔,建设一村之家,留住晋商之魂。
而今,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增祥等“两委”班子带领下,该村经济走入多元发展新时代。
90年代起至今,村民们搞运输,开酒厂,发展畜禽养殖业,建起了100多亩的园艺苗木基地,成立了现有社员51人的大地蔬菜专业合作社。以总投资188万元、占地7176平方米的金大地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借助进入汾河流域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规划范围的区位优势,牵引带动全村产业循环发展。
汾河流域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北起尖草坪区上兰街办老龙头村,南至清徐县杨房乡韩武堡村,全长76公里,规划目标将是建设成为集高效、生态、环保、观光、示范于一体的生态高效农业产业带和全省汾河流域生态农业发展示范样板。下一步,该村将借助进入汾河流域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规划范围的区位优势,抓好支柱产业的培植,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依托传统产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全村经济发展,在建设“开放包容、城乡一体、产业低碳、田园秀美的全省综合实力强县”大潮中奋力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