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文化*生活总第3029期 >2016-10-19编印

聊聊金石著述
刊发日期:2016-10-19 阅读次数: 作者:李中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辞海》中说:石碑,石上镌刻文字,作为纪念或标记,也用以刻文告。秦代称刻石,汉代以后称碑。古人把长方形的刻石称“碑”,把镌刻在鼓形圆石或形在方圆之间、上小下大的刻石称“碣”。秦始皇刻石记功,大开树立碑碣之风。东汉以来碑碣渐多,有碑颂、碑记、又有墓碑,用以记事颂德,碑的形制也有了一定的格式。后世,碑碣名称往往混用。清代以来,有人将碑石铭文汇集成书,称金石集。研究考订碑刻的源流、时代、体制、拓本的真伪和文字内容的学问称为碑学。
  我是退休以后参加地方志编纂中接触碑碣的。2016年,我与郭维忠先生编写《龙林山志》时,发现石碑文字为我们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让我们从中获得了不少历史信息。由此我爱上了这项工作,开始录注和研究碑文,并澄清了许多历史片段。后来,在编著《清源古城》和《清源古寺庙》中,又录注了一批古碑,成为澄清历史的真实佐证。
  在录注和研究中始知:第一,我们清徐县在过去石碑很多,修建庙宇要刻碑、修桥筑路要立碑,修建城池要立碑,名人名僧去世后要刻墓志铭,封建社会的县官当时还要请本地文人为他们树立功德碑。无论城乡,到处可见到石碑;第二,随着世界的推移,时局的变化,石碑愈来愈少了。日寇侵华时期和阎锡山统治时期,他们将石碑用来修建了碉堡等作战工事。解放初期,破除迷信,拆庙修学校和筑水利工程,又毁了一批石碑。全县除边山外,在广大平川几乎看不到石碑了;第三,我在翻阅旧志时,发现《清源县志》、《徐沟县志》、《清源乡志》中,均保留了一批碑文,石碑已毁,但碑文保存下来了;第四,研究中发现,碑文拓片十分重要,如西门坡的《苹果市碑记》,《清徐县志》中的碑文与郭会生先生的拓片就不一样,县志中文字的比拓片中的婉转,显然是编辑做了修改,但是与原件相比就失真了。
  “石碑是文物,碑文是史料”。《山西通志·金石记》收录了山西的1500余通碑文。《山右石刻丛编》收录了山西77个州县的石刻,我们清徐遗漏了。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我与郭会生先生于2001年,借清徐政协编辑“历史文化丛书”的机会,编写了一部《清徐碑碣选录》,收录了我县上自残唐五代,下至如今的120篇碑文并加以注释,这些碑文中有73通石碑存世,占60.85%,其余48通,只存碑文,石碑已不在了。这120篇碑文中有65篇是修庙碑,占54.1%。其余是修桥碑、建城碑、建塔碑、社会碑、文化碑等等。方方面面,种类繁多。如建“金河书院”和“梗阳书院碑”,是由清代高官乔松年和徐继畲书写,极具价值。文化碑《怀泉说》和《清泉寺诗碑》写得很动人,说明咱们清徐历来就是文化之乡。2012年,我与郭会生先生又编写了一部《金石文字钞注》,又收录了58篇碑文,4篇铁钟铭文,并均加了注释,至此,就将我们知道的我县的碑文全部成书了,也了却了我多年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