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过后的第三天,路过焦作。太原刚刚春意萌动,这里已是春意盎然了。在一座挂有“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牌子的大楼内,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甚至用手,用心触摸,爱抚这一件件精美的绞胎瓷器艺术品,觉得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幸福,一种享受。
小时候在晋城,只知道翻过南面的山,就到了焦作。那里是被我们称为“草灰”的地方,小麦多,有吃不完的白面,西瓜又大又圆,是解暑的好东西。今天到了这里,欣赏绞胎艺术瓷,才知道古之山阳,又名德川,是因“焦家的陶瓷作坊”而得名“焦作”的。虽如此,却颠覆不了儿时的感觉,而使得焦作丰满起来,立体起来。
瓷面上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古典人物,会令你细细观察,慢慢体味,徐徐吐纳。一楼、二楼、三楼,走近每一件展品,你会发现,瓷器在尽情地释放着自己,在同你对话,你也得到了瓷的浸润和温暖。
上了四楼,这是一个大的工作台,同时充作演示间,从原料,成型,到烧造,一应俱全。
绞胎瓷是瓷器中的一道奇观,使得焦作成为唐宋时期负有盛名的瓷都之一。可惜宋“靖康之变”后,烧制中断,从而被历史烟云湮没。
是金子总会发光。改革开放后,焦作市对绞胎瓷重振旗鼓,金谷轩通过近二十年潜心研修,使绞胎瓷浴火重生。它胎中带有花纹,釉色透明,花色斑驳,自然天成,有“表里如一”的美誉。在一楼,我们仔细看它的残片,棱角分明,色釉里外通透,真正的表里如一,令人叹为观止。在四楼,看它的制作,你会懂得,绞胎瓷制作的是日常生活用品,瓷匠用情将它们制作出来,成为瓷器作品;瓷器大师用心将他们制作出来,成为艺术品,成为精品。
主人就用这样的精品,为我们泡茶。只觉得茶与瓷器浸润,人与茶水通神,人、茶、瓷仿佛金风玉露,一起氤氲,一起升腾。在这样的氛围中,静思,感悟,领略绞胎瓷独有的韵味,是多么的快意。
在斜对面悬有“特色订制立足山阳最焦作,雅集古今植根怀川很中原”楹联的商店,我被一种气息感染,里面有文房四宝,字画,瓷器。从一架小型屏风上,得知朱载堉、许衡、李商隐、韩愈均为焦作人。与主人攀谈也很投机,不知不觉中天色已经向晚。
第二天,由于行程短,留有一上午的空闲,问焦作还有什么古迹可访,朋友说,嘉应观。
驱车到了被人们称为“黄河小故宫”的嘉应观。嘉应观俗名庙宫,是雍正皇帝为治理黄河水患特下诏建造的,看上去规模壮丽,进去后只觉得庄严肃穆,保存完整,叫人心生欢喜。在禹王阁,我们虔诚的参拜,和着道人敲响的磬钟,耳边回响起《大禹纪念歌》:
我思古人,伊彼大禹,洪水滔天,神州无净土!左准绳,右规矩,声为律,身为度,三过其门而不入,八年于外不辞苦,岂不怀归,念此象庶,嗷嗷待哺,大哉圣哉禹!
薄衣食,卑宫宇,排淮泗,决汉汝,生民相庆免为鱼,禾黍既登修贡赋,亿万斯年,诸夏子孙,弦歌拜舞,大哉圣哉禹!
绞胎瓷断层失传,通过考古和科技手段,几年时间即可破译,进而获得新生,发扬光大,焦作之名得以名副其实。尧天禹日,帝则在望,先贤恩德却也延绵不绝,薪火相传,永远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