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多钟,月朦胧、鸟朦胧,蛐蛐一声声。清徐这座湖滨小城天际发白,灯火阑珊。早餐店隐隐闪现店主忙碌的身影,“唰、唰、唰——”扫帚拂过马路的声音划破了黎明的寂静。勤劳的清洁工为小城带来了清爽的问候。一道道步履匆匆、行囊鼓鼓的身影
陆续聚集在约定地点,神情语气按捺不住地欢喜。
踏上旅程,车行如风。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好像一副优美的画卷徐徐展开。吕梁山脉连绵不断,宛如一条长龙,蜿蜒盘旋。经过自唐宋以来有“晋北锁钥”之称的忻州地段,群山逶迤、沟壑纵横、林海苍茫、云雾萦绕。层层叠叠的梯田、清如白练的小河、屋舍俨然的山村点缀其间,增添了几分飘逸雅致,让孩子们不停举起手中的相机,定格这雄浑壮美的北国风光。
中午一点多钟,我们终于到了河北省清苑县冉庄。小学六年级学过周而复先生写的《冀中的地道战》,印象很深,至今还记得原文:“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不计其数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以至于敌人“宁绕黑风口(张登),不从冉庄走”。
迫不及待地用过午饭,眉目周正的壮硕男导游再三提醒高血压、心脏病、腰间盘突出患者不要下地道,但同行的大爷大娘们不甘示弱、紧跟队伍奋勇向前。于是一班老小猫腰钻地道,刚开始跟下地窖差不多,几乎伸手不见五指,台阶陡直,迟迟疑疑不敢迈步,身手敏捷的已经打开手机,借助微弱的光线缓慢移动着。脚下开始平稳,可以正常行走了。
自己一阵感慨,终于来到了曾经让侵略者胆战心惊、狼狈不堪,创造了战争奇迹的地道!冉庄人民曾经利用这独特的优势,配合武工队、野战军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人,曾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的称号。导游说原来的地道高约1到1.5米,宽不足一米,人在里面都要弯着腰行走,现在保留的地道经过再次修建,高约1米75左右,一般人在其中均能直立行走了。
由于导游一马当先、语速飞快,地道内又只容一人通行,相向而行者得擦肩而过,好多内容都无暇品味,走马观花。幸亏自己做了些功课,走了一段,脚下踩到块木板,这个应该就是“翻板”,它是一种防卫设施,敌人万一进入地道,踏上“翻板”,就会落井淹死。地道又与水井相通,既可作为气眼流通空气,又解决了地道内群众的用水问题,设计十分巧妙,实用价值很高。
还有铁栏封锁的岔道,可能是迷惑敌人的障眼法或者“地下兵工厂”,据导游说可以通往老乡家,都封死了。小有遗憾的是没有看到地道战内的一种防御设施——“翻眼”,翻眼有两种,一种是向上翻的,另一种是向下翻的。向下翻眼可以用来防毒气,因为毒气比较轻,只向上走。虽然只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东西,就可以将毒气隔开,使两面地道不会相互影响。而且它还是地道内的一处很好的防御设施,当敌人进入地道,民兵可以在口上居高临下,来一个打一个,来两个打一双!
从地道出来,我们到了纪念馆。在展厅里珍藏着宝贵的革命文物431件,有挖地道用的镐、铁锨、辘轳和照明灯等用具,民兵集合、作战使用过的铜锣、军号、牛角号,土兵工厂制作的土枪、土炮、地雷、手榴弹、翻火子弹及烈士遗物、遗诗、资料、照片、奖旗和群众支前使用过的纺车、织布机及运输工具、救护伤员的担架等。
之后在村里走了走。古朴的民宅依然保留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环境风貌,那陈旧斑驳的石碾、无言伫立的唐槐、饱经风霜的古钟,都在默默诉说着这个普通村庄在峥嵘岁月里的战斗传奇。
在安新县淀花宾馆住了一晚,第二天早上,在导游的带领下,沿湖而行,两旁密密匝匝的荷叶铺陈了一池秀色,为夏日的炎热带来几分清凉。
走上码头,眼前豁然开朗。浩浩荡荡的淀面上,天光水色扑面而来,芦苇丛丛、小船点点。岸边停靠了一长串小船,鲜艳的船身份外显眼。
小心翼翼上船,期待而紧张地坐在临水一方,晃晃悠悠离码头渐行渐远,劈波斩浪、驰骋向前。船只后方两侧掀起一簇簇雪白的浪花,开了又谢,涨了又退。导游竹筒倒豆子般就白洋淀追根溯源。我的心思全放在了水面上,这一汪碧绿,是镜子、是翡翠,还是宝石?不时有各种船只开过,油绿柔波绸缎般优美地抖动着。芦苇丛随之柳腰款摆、秀发飘扬。一只小鸭子优哉游哉出没风波里,几只水鸟轻巧地掠过头顶,消失在芦苇荡里……蓝天与碧波一色、浪花与荷叶共舞。游人连相机快门都忘了按下,真不知是醒着,是醉了,还是痴了?时间与空间都温柔似水,渗透开去,将化未化……身心都飘逸出尘,熨帖、酥软、轻灵……
漫步白洋淀文化苑中。虽然已过旺季,但错落有致的荷叶丰满圆润,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仍可以想象满池荷花的盛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风姿绰约、气质温婉。
导游说这里60岁的老太太有两大特征,一是会吸烟,二是罗圈腿。因为吸烟可以驱蚊、编席子必须盘腿而坐。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想到孙犁先生曾写道:“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朴实无华的语言,一如这貌不惊人的芦苇,蕴含着柔韧的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就在这白洋淀,抗日武装“雁翎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淀区芦荡遍布,沟河交错的地理优势,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弱胜强,痛击日本侵略军,大长我中华民族之威风,彰显了燕赵儿女的聪慧勇敢!作家徐光耀撰写的《小兵张嘎》就取材于“雁翎队”。孙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均以淀区为题材。白洋淀儿女那飒爽英姿,今日仍被全国人民传扬歌颂。由白洋淀欢乐岛出品的大型户外情景剧《嘎子印象》,集武打、维亚、烟火、实景、夸张为一体,塑造了一大批英勇、可爱的人物形象,禁不住让自己连连按动快门,陶醉在剧情中久久不能自拔。
白洋淀之行,虽然天气稍热,但江山如此多娇,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一路风景一路歌,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