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季去云南旅游,依照行程,在去西双版纳洲曼贺纳村的路上,随行导游给我们介绍了该地区少数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强调了当地的禁忌,告诉我们应该的注意事项。
到达该村时,早已等候在村口的几位老者,敲锣打鼓欢迎我们的到来。随后由当地称“文化代表”的一名女村民带领我们去她家参观。在路上,她一边在前面走,一边给我们介绍,她指着村里的住宅楼房说:“这里的住房全都是二层楼,砖木结构,现在的建筑属于第二代,楼上住人,楼下存放农具或作为加工工艺品的场地。较第一代建筑清净、整洁、卫生。过去的建筑虽然同是二楼,下边是饲养家畜的。房顶是红棕色的瓦,成人字形状,以利于雨水流畅。”
走进院中,她简单介绍了该村的情况:全村1003户人家,6900余人。每一户房屋前面的院墙,十分低矮,它只是户户之间的界线。傣族人信仰佛教,坚守“三不”,充满和谐、友善、团结。带有母系氏族社会传统,可以说是小型共产主义社会。全村人只有名字,没有姓氏。男的都姓岩,女的都姓玉。至于少数有姓者,都是外来户。
临进堂屋前,她先给我们讲了傣族人的一些风俗:进堂屋前,要脱鞋(或者戴上准备好的鞋套)。进到屋里,是不准拍照的,因为据说拍照会带走她们家人的灵魂,卧室客人是不能进去的。
然后我们20多人的队伍,在她的带领下,静悄悄地走进堂屋,每个人都找了一个小凳按序坐下,聆听她的讲述。
这时她走到堂屋正上方,向我们行了个鞠躬礼。面前一个大茶几,就象一位老师在给学生们讲课。我这才打量了一下这位年轻女士:她身材偏瘦小,穿一件深蓝色旗袍,上边绣有花纹图案,手上戴一对雪花银(当地特产)手镯,头发向后盘卷着,脑后别一发簪和银梳子,两眼炯炯有神,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从她刚才的言行中,可以看出,她热情大方,讲解不紧不慢,声音细腻显得庄重严肃又温文尔雅。关于称呼,这里称男士为“猫哆哩”,称女士为“哨哆哩”。
傣族人秉承男卑女尊的传统,在婚姻中实行一夫一妻制,与我们不同的是女娶男嫁。男女青年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男方须到女方家做三年劳役(其实是试婚)然后双方认可才可以正式结婚。我想:无怪乎云南十八怪里就有“云南女子生得怪,引着小孩谈恋爱”之说。她接着说:结婚时,男方要陪好多嫁妆,什么被子、银梳子、银腰带、银碗、银筷子、银水杯……当夫妻生子后,如是女孩,全家人都高兴,并要大肆庆贺;如是男孩,则认为是赔钱的,后果就不说而知了。在孩子中女子常是文盲,而男孩到了七岁时,须到当地庙里当和尚三年。这期间,学习佛教、学习当地的语言文化。否则,长大时是难以嫁出去的。听到此,我心中产生了一个疑问,她为什么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后来才知道该“文化代表”是汉语大专毕业。接着的问题是:女子一般不都是文盲吗?她说,这是因为她父亲是一名教师。而她由于读书而形成了晚婚,不能早日给家庭创造财富,致使家人对她另眼相看,而现在家人对她是刮目相看了。
全中国解放后,西双版纳人民都过上了幸福生活,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说到这里,该“文化代表”很自豪地表示,这里女人们在家中很辛苦,里里外外一把手,农忙时常常披星戴月、餐风宿露。而男子除了家务外,一般都泡在“琴、棋、书、画、烟、酒、茶”里,尽管如此,他们觉得自在、愉快、清爽。
总之,他们村里村风纯朴,村民性情友善、尊老爱幼,以孝为先,人与人之间没有文化差别,没有等级贵贱之分,相处自然融洽,又喜好面子。这里一年到头,干农活的时间不长,闲余时间都是娱乐、串门。如果哪一家遇到什么困难,邻居们都会伸手来帮忙,所以全村没有一个孤寡老人。
当我们走访即将结束时,我感慨良多,我思忖着,这么年轻的女“文化代表”是如此博学多才,心灵手巧,不仅仅是她,从几天的旅游中,我切身体会到,与我们接触的所有的云南的工作人员都是如此,我还惊奇地发现,到云南的每一个旅游景点,导游、工作人员都会说普通话,而且说得很好,给我们的旅途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是我来之前根本没有想到的。
旅行,一路过来,累却拥有大美,苦却得来好心情!难忘的西双版纳之行必将成为我记忆中的一抹亮色。
注“三不”
1.不说谎(说谎是犯罪)
2.不偷盗(偷盗是偷来了灾难)
3.不闭户(夜不闭户,白天出门不上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