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文化*生活总第3015期 >2016-09-07编印

奉献者的心声
——读《洗尘文集》有感
刊发日期:2016-09-07 阅读次数: 作者:韩玉林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近日,读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啜希忱老师5卷《洗尘文集》,即《诗词卷》、《散文卷》、《小说卷》、《论文卷》、《人物卷》,我欣喜、感动、崇敬之心油然而生。《洗尘文集》记录着啜老师一步一个脚印的人生轨迹,饱含着他对党的事业的满腔热忱,浸透着他对祖国一山一水的无限热爱,体现着他对美好理想的执著追求。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一个清徐人,用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视觉、不同的感受,写家乡的草与木、情与景、人与事。”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爱恋,对故土的情怀。
  应当说,我与啜老师早就认识。那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县妇联工作时,有3年的“六一”儿童节,妇联与体委联合举办幼儿运动会,当时啜老师任体委办公室主任,工作中接触过几次,但彼此不熟悉。之后,我因工作调动,再无个人间的交往。真正熟悉是在我们退休之后,一同在县老干部通讯组发挥余热,都爱写些小文章,写些有关老年朋友的宣传报道。而今翻阅着他近百万字的5卷书,我竟一次次地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感动。有“3个想不到”:
  第一是想不到他凭着自己的初中文化程度,能够几十年一贯地刻苦学习,孜孜不倦。在工作中锻炼,在锻炼中工作。特别是由一名体育教练、协会主席,即“习武”的,却于1996年担任了县文联主席。不仅能得心应手地开展日常工作,使文联的各项工作搞得有声有色,而且能写出漂亮的诗歌和文章,令人刮目相看。
  第二是想不到他家庭生活困难,平时节衣缩食,却多次自掏腰包出书。在我们通讯组5人中,只有啜老师是单职工,老伴无退休金,女儿身体有病,连同外甥常年生活在娘家。他家里的陈设极其简陋,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最显眼的就数书房里两排书柜,里面摆满了古今中外的各种书籍。这次又自费3万余元,出版了《洗尘文集》。
  第三是更想不到他能在退休之后的10余年里,退而不休,拖着病体,继续无私奉献。现在仍担任县老年书画协会的秘书长、罗贯中研究会的副会长、《罗学》学刊与《心声》诗刊的副主编。他创立并担任社长的东湖诗社,30年来,在各种诗会上,吸引了全国、省市的大腕来诗社助兴,真是桃李争艳,群星灿烂。如今,他又在古稀之年,向读者捧出了蕴藏着滚烫心血的5卷作品。他出书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为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份精神财富。
  纵观啜老师这些林林总总的著作,虽然个别文章难免有思考不到位的感觉,但开卷读来,竟像一股股暖流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呢?这与它的几个特点有关:
  其一是图文并茂,装帧精美。书中根据内容插了许多图片,大大增强了书籍的可读性,提升了书籍的视觉效果和审美品味。其二是微言大意,短小精干。作品大多都是短文,一文一事,一文一理,读起来不费时,不误事,读后却让人难忘,让人回味无穷。其三是体裁随意,形式多样。作品没有固定格式,或回忆、或议论、或诗歌、或散文,甚至夹叙夹议,信手拈来,怎么能表达清楚就怎么写。也许有人觉得不伦不类,但我很喜欢。读起来通俗易懂,中心思想表达的淋漓尽致。其四是内涵深刻,情真意切。作品的题材,或是亲身经历,或是耳闻目睹,或是心灵感受。也许有的问题挖得还能再深些,有的文章雕琢的还能再精些,但绝没有空活、套话、大活、假活。读后让人感觉非常的本色、鲜活,展现了一份来自泥土的原生态美。
  掩卷沉思,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套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人的灵魂,看到了一个人的思想境界。这充分说明啜老师是在用心写作,用诚写作,用美写作。也说明只有真、善、美的东西,才能真正打动人心,才是人间最可宝贵的东西。
  啜老师多少年如一日,坚持写作。现在已年逾古稀,且患有冠心病、声带麻痹等疾病,但仍然笔耕不辍,孜孜不倦,不言放弃。他是我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