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文化*生活总第3015期 >2016-09-07编印

千古风流在担当
刊发日期:2016-09-07 阅读次数: 作者:珏山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几次路经汾阳,欲拜谒狄青墓,可惜均未成行。
  这天,终于寻得机缘,驰车前往汾阳城北。一路走,一路问,误打误撞到了柏草坡村旧大队楼前。在二楼阳台口闲坐纳凉的那个老者,招呼我们看一看这里的龙天土地庙。将信将疑间,我们上了楼,跟着他走,一片古建筑群竟藏在楼后。我想,这可能是全国最大的土地庙了。我们直奔先声夺人的戏台。戏台面阔三间,卷棚硬山顶。戏台前面凸出,两边内收,上面的屋缘顺势沿袭。转到戏台背后,亦复如是。正面无八字墙,从侧面向前看,戏台前面墙体向两边翘出,如生出似隐又显,半隐半显的翅膀。从左侧门进入戏台,顶有仰层,八卦造型。却原来整座戏台为八卦型制,在我所见所闻的戏台中,是真正的独一份了。不由得心中大喜,“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的唱腔脱口而唱,“山清水秀太阳高,好呀么好风飘,三步两脚跑呀跑,快赶到土地庙”的歌儿随口而出,再看献殿和正殿,你便明白,龙天土地庙是因了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而被列为国宝的。
  老者告诉我们,谒狄青墓,往回返。返了一段路程,我们不断地询问,结果又走过了头,复返,按照人们的指示,车左拐进了刘村。刘村有一关帝庙,刚进门,门的右侧、厢房之前立着的一只石羊、一只石虎石雕十分抢眼。石雕面熟,是在书上见过的。姓左的老者说,这是狄青墓神道的石雕,出于保护,放在了这里。真的是机缘凑巧,没想到这大气、粗犷、写意精美的石雕竟在这里,与我们意外相见。
  我们问狄青墓在哪里,老左说不远,村东,干脆我带你们去。
  出了村,沿着仅可容一辆小车前行的道儿,在不便行车的地方下车前往。这时,狄青的身影,穿越时空,模糊地在脑际眼前萦绕。
  16岁,古代称舞象之年。意气风发的狄青,常率同伴骑射为乐。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脸上刺字充军,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当时宋军经常打败仗,士兵普遍产生了畏惧西夏军队的情绪,士气低落。在宋夏战争中,狄青勇而善谋,身先士卒,前后大小进行了二十五场战斗,中乱箭多达八次。每战他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卓越战功,声名大振。西夏军望风披靡,无人敢挡。因此狄青赢得范仲淹等重臣的赏识。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折节读书,精通兵法。以功升枢密副使。
  狄青生前,备受朝廷猜忌,导致最后抑郁而终。死后,却受到了礼遇和推崇,追赠中书令,谥号“武襄”。叶适(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曾评价道:若狄青、岳飞辈,盖数十百年而一,有寥落相望,无复继者,则其为存亡安危所系。
  眼前是一片漫无边际的玉米地,走了一阵,老左向东面的玉米地一指:“就在里面五六十米处。”这才知道,若无老左引导,真的是不容易找到。
  这天正是处暑。下午,秋老虎使劲发威,湿热使人浑身冒汗,透不过气来。这玉米没人头顶,没有现成的路可走。
  玉米顶的粉粒不时落在身上,玉米叶在裸露的胳膊上划出道道血痕。走出玉米地,野草藤蔓疯长,你需手脚并用,披荆拔棘。好歹穿着长裤皮凉鞋,不担心腿脚。一块残碑突兀,碑下是有点残缺的赑屃。碑坐北朝南,青石质。碑阳正中镌“宋狄武襄公之墓”;碑阴载:原碑立于宋嘉祐七年,因其倒于路旁,恐其泯灭,故将其迁至郡城狄公祠;又恐此地日后成为墟坪,特立此碑为志。清宣统元季己酉春。
  狄青的故事令人唏嘘。我不想拾人牙慧,今天就是要拜谒和重新认识一下这位英雄。其实,从玉米地钻出来之前,一股英雄气已在胸中激荡。
  人们记得狄青是因为他保家卫国的壮举,人们没法忘记狄青,又是因为什么呢?
  我知道,他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且愿意担当由此产生的所有苦难和牺牲。兄长犯事,挺身而出,代兄受过是担当;戍边杀敌、一马当先、骁勇善战是担当;受排挤忍辱负重抑郁而终,也是无声的担当。担当,是狄青的灵魂。
  人们之所以记得狄青,历史之所以记得狄青,是因为历史是由有担当的人书写的,同时也书写在人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