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县特别是徐沟地区,许多的糖尿病患者,都有一个“公用电话”,它,就是县二院(原徐沟二院)副院长兼内二科主任郭志荣大夫多年未变24小时不关的手机号。
女人是水!她,便是一位水一样的女人。郭志荣副院长,一位13岁儿子的妈妈,一位医生丈夫的妻子,一位医院领导班子成员中的女干将,从2000年参加工作至今16年来,将其水样柔情深深融入到徐沟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融入到对“杏林”事业的无边追求之中……
她是一滴水珠儿
点点滴滴“好记性”
将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好,是人生的一种幸福;将自己不曾喜欢的事情做好,并渐渐因责任而生出一份喜欢,且能够在这一行业中从技术、管理等方面不断提升、日益精进,那该是一种怎样的人生状态呢?县二院副院长兼内二科主任郭志荣,用她的随遇而安诠释了她的水样人生。
初次见她,手机关机?等了一个多小时,原来,她在高考考场上值守,手机屏蔽中。见到她,就是一串大实话:不好意思,一年“关”了一次机,就让你给遇着了……正说着话,一位70来岁的老人家已经奔她而来:“志荣,你可回来了,快给俺看看化验结果,哪些指标比上次好些?”听着她一口气给老人详细讲解完毕,再看看老人手里的化验单,好奇她如何在仅有的一张化验单前便能如数家珍般和上次数据进行比对?
旁边的护士看出了我的疑惑,向记者旁白了郭志荣的“特异功能”,郭姐记性好,凡是她看过的病人,那病情状况、用药种类、就诊次数……大多能记个八九不离十。于是,记者从她的特异功能好记性聊起,希望能采访出一些有料的新闻。谁知,志荣一脸平静地微笑着告诉记者:“哪是什么特异功能?只是帮大家记住一些医生相对专业的数据,方便诊断治疗罢了。有时候脑子记不过来,也拿个小本子记。”
选择当医生,于她而言其实是一种随遇而安的选择。率性的她告诉记者,打小儿好唱爱跳的她,原本不喜欢医生这个行业。只因母亲身体一直不好,更加上四姑患了乳腺癌,在感受了亲人被病痛折磨的无奈与心疼后,最终选择了救死扶伤这份职业。
立说立行是她的习惯!郭志荣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徐沟人,1999年毕业于长治医学院,于2000年来到徐沟二院上班,成为医院大内科的一名大夫。从小做事严谨的她,从走进医院的第一天起,就决心要干一行爱一行,把职业当成事业做,将守护生命与健康的事业认认真真做好,像心疼爱护病中的妈妈与四姑一样,竭尽所能解除病人痛苦。从学生到医生过度,用心的她仅仅跟着老师们实习三个月,就能够独当一面、独立值班了。
求知若渴是她的天性!2008年3月—2009年5月,郭志荣在省人民医院心内科进修,夯实了她对于糖尿病诊疗技术的功底。一年零两个月的进修,她分秒必争,抓紧一切学习机会,上班时间用心学习不放过丝毫细节,下班时间与老师同吃同行相处融洽似家人。在这里,志荣感受着恩师在专业技术上的精益求精与严格严谨,在生活工作中的悉心关照;在这里,志荣不仅在医疗水平上得以大大提升,在为人处事方面也深受恩师教益。志荣告诉记者,打那以后,恩师们的言传身教令她受益终身,成为其现在及今后工作中的样板,为她的做人做事找到了最好的参照、标杆。
2012年,志荣成为该院医教科主任。2014年6月升任为医院副院长。2015年9月,医院开设内二科,她兼管内二科工作。这滴随遇而安的水珠儿,润物无声,笃定前行。
她是一朵水花儿
枝枝叶叶“有流程”
凡事亲力亲为、对困难不依不饶,是郭志荣的天赋秉性。作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十六年,对医术从理论到实践的修炼;十六年,对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守护,郭志荣与患者结下了无数的不解之缘!
医者仁心!行医十六年,志荣以“欲精于术必先修德”为自己的座右铭,曾无数次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将危重病人从“鬼门关”抢救过来。在她看来,一个好医生没有良好的医德,就不可能有精湛的医术;没有持续的工作热情与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就不可能在临床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疏于对临床经验教训的归纳和总结,以及对新知识、新技能的不断学习。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是她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作为一名医生,郭志荣对于自己专业的热爱非常专一、纯粹。正如她自己所说,如果必须选择,管理可以不要,技术不能丢掉。谦虚好学的她,作为县二院副院长及内二科负责人,不仅在医术上刻苦钻研,而且在管理上边学习边向身边领导讨经验,努力使自己在专业与管理上双提升、两不误。
作为内二科主任,郭志荣服务患者一条龙。凡是她的患者,一经她的诊疗,首先进入她的“数据库”;初诊之后,患者的基础数据进入她的“档案库”;之后的复诊以及相关饮食搭配等注意事项,她会预先告知或电话通知。多年不变的手机号码,24小时不关机,已成为郭志荣的一种生活状态。她与患者,留下许多难忘的故事。
一个周末,郭志荣装潢家。下午四点,接到一个电话,一位身患肾病糖尿病的60来岁的患者腿软难受。一听患者姓名症状,郭志荣马上扔下家里的活儿,让丈夫开车送她火速赶往医院。到医院一看,果然不出她所料,按照正常情况,血糖区间应该在3.3-6.1之间,而这位患者的血糖仅有1.5,严重低血糖导致昏迷。急病人先救命!对此,郭志荣马上组织大家对患者进行紧急抢救,经过及时抢救,患者终于化险为夷。感动得病人家属拉着她的手直掉泪:“多亏你手机通着,多亏你对我的病情心中有底,不然这大礼拜天的,我们连手续也没来得及办……”
又是一个难忘的夜晚。半夜一点多,手机响起。睡梦中的郭志荣马上习惯性地穿衣下地,司机加保镖的丈夫也立马拿钥匙、开车。原来,一位60多岁的辽西村老糖尿病患者严重脱水。患者虽然有意识,但血压基本测量不到,皮肤干燥如树皮一般。仔细测量,好不容易才测得其高压60、低压40。对此,郭志荣马上组织抢救,对患者24小时持续输入胰岛素,终于使患者转危为安。
郭志荣总能设身处地对患者换位思考。谁愿意半夜三更给医生打电话?谁愿意星期礼拜到医院住院?一旦遇到这种情况,都是患者难受得厉害,不得已才会打电话,这种时候,医生就是救命稻草。朴实的话语,诠释着她的人生境界。
关于糖尿病人,志荣告诉记者,血糖这指标高不得也低不得,高于33.3血糖,电解质紊乱;血糖太低会有生命危险。这就要求,患者家人要配合医生,对患者管理有耐心,吃喝用药,低症状预防……而这些常识,都需要告知家属,才能让患者得到完整的系统治疗。
在郭志荣而言,加班加点已是家常便饭。忙碌的她已经两年没看过电视。在单位,常常是直到下班时间,病人还有一长串。尽管如此,志荣的诊疗服务依然“一条龙”:初诊、主动预约患者复诊,对家属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她的服务“流程图”早已画在心底,画成习惯。提起工作,志荣对家人心怀感激,多亏丈夫是个同行,能够理解支持,多亏孩子懂事听话,自理力强,多亏家人默默配合,才能让我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才能让我的患者尽可能少些等待、多些及时。
她是一股“潮头浪”
满满当当正能量
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好。
作为县二院副院长与内二科负责人,郭志荣不仅注重业务技能的提升,同时,更不断在理论与实践中学习积累管理经验。
为深化医疗改革,提升自身实力,县二院与市人民医院建立了医联体,通过分级诊疗来升级全院医疗服务水平。郭志荣抓住这一机遇,带领内二科医护人员内强素质、外树形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定期不定期组织大家进行学习,全面提升医护人员医疗水平。
对于一些新来的医生,郭志荣更是言传身教,亲自带徒,发挥传帮带作用努力提升团队实力。每周二、五是志荣的坐诊时间,每到这个时段,志荣就会让内二科“小年轻”与自己同时给病人诊断,然后再结合病例,一起出台诊疗方案。“初为医生,只用眼睛看不行,要胆大心细,要敢于出手”。在她的影响下,年轻的大夫们很快便步入正轨。每每看到自己的“小年轻”能够为患者准确及时地诊治时,她便会亲切地拍拍她们的肩表示鼓励,与她们分享那份为人医者的喜悦之情。要勤学习、要考医师证……作为大姐姐的她,也常常鼓励小年轻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
提起管理,郭志荣觉得自己还在学习阶段。要说经验的话,首先得益于她在省人民医院实习时,老师对自己的那份厚爱。当时,自己的老师就是这样将自己“赶着鸭子上架”的。是老师给自己树立了榜样,教会她如何当一名合格的医生;是老师给自己树立了榜样,教会她如何让一名年轻医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很快将学校所学与实践工作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患者。如何做到专业管理两不误?志荣的“笨办法”挺实效:“把下班的时间摞到一起干活,比如前段时间的验收工作,将材料用手提电脑拿回家去,安安静静加班赶做,就可以腾出更多上班时间给病人看病了……”
今日事今日毕!志荣的偶像是曾国藩。她经常告诫自己、也教导身边的同事,要学习曾国藩一日三省的做事态度,时刻检点自己目标完成情况。
关于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郭志荣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两个故事:那是在她刚到单位上班时,与同事一起抢救一位外地人的孩子。结果,尽管志荣与同事们尽了百分百的努力,但那个孩子还是没了。现场,一直在旁边守着的家属,感受着医护人员与“死神”的激烈战斗,感受着医护人员与家属一样未能抢救回病人的心痛,当即跪倒在地上深深地深深地叩首,用最最直白的方式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作为一名医生,最大的遗憾是无法医好所有的病人。但是她以为,即使不能医好患者的病,也要给患者一个治疗的方向,力所能及向患者提供合理化建议。有这样一位患者,按其症状志荣初诊为干燥综合症,建议其以此方向治疗。病人到省人民医院一检查,结果下来一模一样。患者因她的初步诊断得以及时治疗,志荣感到特别开心。“能够给患者治疗方案是医生最大的心愿,如给不了方案则要给患者一个治疗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