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文化*研究总第3000期 >2016-08-05编印

清徐利应侯狐突庙杂记
刊发日期:2016-08-05 阅读次数: 作者:杨宗新 马鸿雁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元前636年,晋文公重耳为狐突建祠立庙。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写道:“又念及狐突冤屈而死,就在晋阳的马鞍山为他立庙。”冯梦龙是明末吴县人,崇祯中贡生,知寿宁县。他才情跌宕,善诗文、尤工经学。有《春秋衡库》、《别本春秋大全》、《智囊》等书传世。可以说,冯梦龙是个“春秋通”,他的话具有权威性。
  另据马峪狐突庙中所存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重新利应侯神像碑铭》中写道:“文公既立,遍赏功臣,狐突父子之功居多,遂葬狐突于太原南西山,名马鞍山。”这与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所言大抵相同,只不过“碑铭”中将狐突所葬方位“太原南西山”指出的更加明确。
  可是,经考查,凡清源以北,太原以南(包括晋阳、晋源、晋祠等地)范围内的吕梁山段中,并没有马鞍山存在。
  而在梗阳古城的西边,确有一座马鞍山。据《清源县志·山川》(顺治版)中记载:“马鞍山,在县西南五里。”这座马鞍山的方位,恰好在“太原南西。”《清源乡志·山川》(光绪版)中,将其山的方位、高度以及界线记载的更加明确:“马鞍山:在城西五里,高七百四十步。东北至凤山二里半,西南至屠谷山五里。”
  历史上,梗阳这个地方曾经多次受晋阳管辖。《清源乡志·沿革》(光绪版)中说:“梗阳……北魏省入晋阳……大业初省入晋阳……古晋阳即今太原县也……后又析晋阳余地为清源,清源与榆次、晋阳错壤。”如此看来,冯梦龙所指的晋阳马鞍山、很有可能是现在清徐县境内的马鞍山。而《重新利应侯神像碑铭》中所说,遂葬狐突于太原南西马鞍山的,亦应是清徐马峪马鞍山。
  清徐马峪马鞍山下,不但建有“狐大夫”祠,而且葬有“狐大夫”墓。《清源县志·祠庙》(顺治版)中记载:“狐大夫祠,在县西南五里马鞍山下,祀晋大夫狐突。”另据《清源乡志·古迹》(光绪版)中记载:“狐突墓,在马鞍山下,今墓址不存。”
  民间习俗认为,建祠,是为着祭祀过世后的人,而建庙,则是为着祭祀天宇间的神。祠,是祠堂。庙,是庙宇。在规模上,一般以庙宇比祠堂大。晋文公重耳起初为狐突建造的,概属那种祭祀有功之臣的祠堂。据当地民间俗传:“狐大夫祠”早就有,比“狐神庙”更早,祠堂中有泉水四季涌流,饮之甘甜、洗之明目。这与《清源乡志·古迹》(光绪版)中所载的“坐下有泉”颇为吻合。
  坐下既然有泉,坐上的“狐大夫”应该就是石像,总不可能是“宋宣和五年,封利应侯,乡人建庙以祀”后的泥像。泥像再神,也经不住四季泉水的冲刷浸洗。如此推理,可知早在“宋宣和五年”之前,马峪马鞍山下的“狐大夫祠”便香火不断。这个祠堂虽不敢断言是晋文公所建,但亦历史久远矣!
  既然古人在修志时将“狐突墓”纳入“古迹”之列,想来,当时总有一定的理由与依据,概不会是空穴来风。民间习俗认为:凡称之为墓葬,墓底下总需有安葬者的尸骨。若无尸骨可葬,即便衣冠,亦总需要有。那么这位生活在2642年前的晋大夫的尸骨,又怎样可能安葬于清源马峪马鞍山下呢?据《徐沟县志·寺观》(康熙版)中载:“俗称在本县居住,故有‘突尾渠’之号。”无疑,这是一条使人可以相信狐突尸骨安葬于清源马鞍山下的信息——之所以将他安葬在这里,是因为他生前在这一带居住与生活过。徐沟也好,清源也罢,大不过相距三十里之远。不论狐突居住在这两个镇的那边,也是清徐境内。何况清源马峪这边的马鞍山下地势向阳,草木繁茂,泉涌溪流,山水明秀,正好是葬墓建祠的好“风水”。
  再说,清源这边的古梗阳,历史上曾是个十分神奇而很具特点的地方。马峪古文化遗址曾出土过一些石器和大量灰陶、黑陶和彩陶,应该是母系社会的产物,概属仰韶文化。说明早在夏、商之前,清徐的祖先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着自己童年时代灿烂的文化。东周时期,清徐边山一带文明取得长足发展,以农业生产为主,狩猎畜牧为辅的古村落已经在这里形成。狐突很可能从陕西延安一带迁居入境后,受封食采过古梗阳。
  另外,在清徐史志中,凡记载“狐大夫祠”、“狐突庙”、“狐突碑”、“狐突墓”、“突尾渠”、“俗称在本县居住”的内容不下十处。如上这些烦人的记载,只是清徐人对狐突感兴趣呢?还是狐突的祠、墓确实落根在清徐呢?应该是后者。兴许狐突古墓,日后尚可再现。到北宋末,马峪马鞍山下的“狐大夫祠”中“神通显著”。凡远近久旱无雨的乡村农夫,无不前来焚香祷告,乞求“狐神”大开慈悲之怀,降雨解灾。据传:至庙奠拜焚香者,有时炉烟未消、即能甘霖暴作,非常灵验。一时间“狐大夫祠”前红彩飞扬、笙管齐鸣,抬着猪、羊来还愿者接二连三。消息传开,居然感动了地方官员,并上奏了北宋朝庭。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正是蔡京专擅朝政;方腊、宋江起义余波未平;宋、金联和灭辽,北方战事繁多,金国图谋挥兵南攻、太原人心尤为恐慌的多事之秋。当宋徽宗赵佶看到太原梗阳狐神显灵布雨的奏章后,一念狐突生前刚正忠直;二念其死后为神,尚能替民施雨除灾;三念其出身大戎民族,在北方少数民族中颇具影响;四为稳定北边民心,即下旨,加封狐突为“护国利应侯”,并诏告北地,倡导建庙祭祀。
  诏书颁下,太原地区民间“利应侯狐突庙”开建颇多。即便古梗阳马峪,亦在原祠处重新起造宋式“利应侯狐突庙”正殿三间。并请来天下妙手塑师,敬塑狐突夫妇泥像两尊,并侍从十余尊。正当工程进展之时,宋宣和七年(1125年),由粘罕统帅的西路金兵,从西京(山西大同)直逼太原。避其兵荒,寺庙中途停建。
  金明昌元年(1190年),乡人曾对其庙作过修葺,但未留下更多的文化价值。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马峪马鞍山下“利应侯狐突庙”再次开建。据《重新利应侯神像碑铭》中提道:命高手塑师、驰名画师将主位二神并坐前侍从十有余尊重新执色……神态顿加威仪。由此可见,马峪马鞍山下现存狐突庙正殿,除后人在累次修葺中替换了部分构件外,大抵属于北宋建筑。而殿内狐突夫妇与十余尊侍从泥塑,则属宋塑元彩之极品国宝。属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特殊文物。其世上稀有程度,当为独一无二。珍贵稀奇者哉!谨请世人珍而惜之,保而护之。
  明代,马峪狐突庙分别又在永乐、正统、正德、嘉靖、崇祯等朝多次重修,并扩建了献殿和内院廊房。
  在清代乾隆、光绪两朝,乡人又集资扩建了山门、过庭、戏台和钟、鼓二楼。这样,马峪马鞍山下的“利应侯狐突庙”在狐大夫古祠的基础上经宋、金、元、明、清五代,宣和、明昌、至元、永乐、正统、正德、嘉靖、崇祯、乾隆、光绪十朝造建重修,终于构成东西庙宽约30米、南北庙深约75米,占地面积约2000余平方米的古寺庙重院建筑。
  此外,清徐徐沟镇历史上也有不少有关狐突与狐突庙的记载:《徐沟县志·庙宇》(万历版)中写道:“狐突庙,在城南北内道村。俗称在本县居住,故有突尾渠之号。”该志“山川”中又写道:“突尾渠、常平渠、沙河渠,以上三渠俱引洞涡水灌本县东北民田,今河移渠壅。”又据《徐沟县志·四乡庙宇》(光绪版)中记载:“狐突庙在杜村。”再据《徐沟县志·杂祀》(民国版)中提道:“狐突为雨神。县境狐突庙有数处。”“县境先哲之狐突,为晋国贤者,而民妄以为雨神。”
  从《徐沟县志》记载中,可以看到:一是“县境狐突庙有数处”,较其它地方多;二是在清徐古代,居然有用狐突冠名的“突尾渠”,这一点非常别致;三是清徐民间到处将狐突称之谓“雨神”,属情出有因,古农耕时代,山西人视雨如油,所以狐突在民间所受的“香火”与爱戴也更多。凡上述这些,皆与狐突“俗称在本县居住”有所关联。
  自狐突加封“护国利应侯”之后,清徐民间祭神乞雨活动更加频繁与普遍。现将康德光先生生前有关文章节录如下:“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祭祀狐神日。同时也是祈雨应验后的酬糖果活动日。这天,宰杀肥羊一只,焚香供奉,祭后全村老幼分餐其食;同日起在庙中戏台上唱大戏三天酬神。邻村群众都来观看,非常热闹……在东马峪香岩寺对面有座戏台,在戏台对面百米处,有个小院,称狐神行宫。唱戏这天,先将狐神庙内的狐神及黑白龙王迎抬过来,请到行宫,面对戏台,欣赏剧目,以酬神恩,节后再送回狐神庙。”
  狐突祠、庙、墓、碑、灌渠、行宫与民间民俗传说、谚语、文章及其拜神祭祀活动等等,已经构成历史久远而色彩独特的清徐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