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流金*岁月总第2993期 >2016-07-27编印

寻梦 在那遥远的地方
---谨以此文深切怀念忘年志友王亮老师
刊发日期:2016-07-27 阅读次数: 作者:武宝生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春天里寻梦
  2016年的春天里,正当中隐山下桃花盛开的时候,与我相处了10年的忘年交朋友王亮老师,走完他90岁的人生历程,去那遥远地方继续寻梦去了。
  王老师选择在桃花盛开的季节离开我们,一定是上苍有意的安排。一定是上苍在冥冥中格外地眷顾他、偏爱他的结果,因为上苍知道他喜欢春天、喜欢桃花,知道他有一个春天里的梦,知道他有一个桃花源里的梦。还知道他每当春天来临时,一定在盛开的桃花源里找寻这个梦。王老师寻梦寻了半个世纪,并且以《寻梦》为题写过一首歌词:
  春风阵阵香气袭人桃花源里并肩行/娇羞怕吻你藏花中花枝半掩脸绯红/醒来还在梦中梦境依稀如真/房前屋后清清冷冷/梦中人何处寻何处寻。
  春雨潇潇凉透衣裳思情难遣登太行/遥望天山心驰神往雨帘深处现牛羊/似闻驼铃响隐约/又见毡房/胡杨树下影影绰绰/梦中人在天涯在天涯。
  重读王老师这首优美的歌词,我想起也是在5年前的一个春天里,我和王老师有过一次难忘的对话。那是2011年,一个春光融融的日子,因为我了解到王老师和王洛宾是朋友,联系到他们各自的爱情故事,我就为王老师写了一篇《寻梦,在那遥远的地方》的短文,文章写好后送给王老师,老师看了感到非常的欣慰,非常认可我把他的爱情和王洛宾的爱情作出的解读。
  在认识王老师的十年里,我们有过多少感人的对话,已经记不清了。而每当我告别回家时,王老师总是说“再坐会吧,再坐一坐。”“常来哦。”每次王老师坚持送我到门口并挽留我时,我总会感受到王老师晚年精神世界里的孤独与寂寞,以及那种灵魂无以寄托的惆怅。与王老师聊天中,王老师常常提起,在西藏人烟稀少的公路上,常常有人把路上行人拦住,免费供应食宿,为的就是和路人聊天,有时甚至付钱给对方。足见王老师精神上的寂寥。而今,十年以来王老师和我聊天时的神态仿佛就在眼前回映,那笑声就在耳边回响。我和王老师的初次相识的情景也慢慢浮现出来。
  初识王老师
  记得2007年夏天的一个清晨,我在清徐中学教师宿舍楼后的清泉山庄门口学驾照练车,在每个学员轮流上车练习的空档时间,学员们会坐在清中宿舍楼后的阴凉处等待,由于人多车少,等待的时间倍感过得漫长,无聊中,总是能看见一位拿着拐杖带座椅的、步履蹒跚的白胡子老人在我们面前走来走去锻炼身体。有一天正好我刚练完坐下,老人便慢慢走了过来,脚步声明显带着提不起脚来、鞋底磨地的声音,我搭讪说:“大爷,走得累了歇一歇吧。”老人应声说:“哦,歇歇吧。”于是我们攀谈了起来,攀谈中得知,眼前的老人便是我心仪已久的王亮老师,老人还爽快地答应送我一本他的自传《破涕为笑》。于是我和老人一起回他家里拿书。
  老人的卧室非常简朴,除了床,书柜,还有一个大写字台,写字台旁有一把椅子,老人坐在写字台前,我坐在对面的椅子上,我和王老师面对面就这样海阔天空地聊起天来,聊天中得知老人属虎,长我三个轮回,并且他告诉我说:“年轻时我也喜欢看书,你既然爱看书,以后咱们相互学习,我比你大得多,你就叫我王老师吧,我们做个忘年志友吧。”我说:“好的,就叫你王老师,我们做个忘年志友。”.       王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那神态那表情,如同我自己的长辈亲人,没有半点距离和陌生感,无论任何话题,我们都聊得很投机,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没想到第一次见面,双方就都认为对方是可以信赖的好朋友。不知不觉坐了两个小时,我也该回家了,我起身告别,王老师从箱子里取出他的书,并且在扉页上签名:“宝生留念忘年志友王亮2007年9月18日”,写完后老人居然双手捧过书送到我面前,我接过书一看,书名四个字《破涕为笑》,我好生诧异,眼前的这位老人究竟有过怎样的经历和故事?把自传取了个这名字——《破涕为笑》?
  初读《破涕为笑》
  取回书的当天晚上,我便急不可待地读了起来,当我读完第一卷第一章《烧焦的童年》后,我已经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吸引,也被王老师平淡朴实的叙事手法彻底折服,为他驾驭文字的能力而心生敬意。捧读老师的书,如同饿久的苦力工吃到美味的大餐,那种大快朵颐的感觉既管饱又解渴。更有吃在嘴里惦记锅里的想法,看完几页,往后翻一翻,看看剩下的多不多,担心这样美妙的感觉会因为读的太快而消失,终于在读到一半时停下来。劝自己不要把这美味一口气吃完,留待明晚慢慢享用,于是不情愿的合下书静下心来慢慢入睡。第二天,我继续捧读起来,看完已经是半夜,意犹未尽之时,忽然昨天那种如饥似渴大快朵颐的感觉没有了,随之而来的是心底深处的那种隐隐作痛和压抑郁闷,从被书中的故事吸引和欣赏作者优美的文字,一下子回到现实,开始感叹王老师的坎坷遭遇了,为四妹子最后嫁了他人竟然感到愤愤不平了。然而,当我细细读完王老师书中最后的一段文字:“书中涉及的一些人物,有的人给我带来欢乐,给过我真诚,有的人给我带来屈辱,给过我伤害,但不论是男是女还是谁,我都非常感谢他们,感谢他们丰富了我的人生,启迪了我的心智。”不禁为老师高尚的情怀,宽阔的胸襟,磊落的人格所敬仰,并把王老师的这种做人的境界,作为自己今后立身修为的榜样与楷模。
  扬洒骨灰放飞自由
  又过了些日子,还是在练车的这里,王老师等我练完车,拿着一张清徐报给了我,说:“上面有一篇我写的文章你看看。”并且说:“宝生,你再给王老师写一篇吧。”我知道这是王老师督促我拿起笔写东西了,于是我说:“行了,拿回家看了试试吧。”
  王老师写的是《御风神游“太虚幻境”》,这是一篇王老师关于他自己死后安排的短文,我看完后,写了一篇1500字的短文,题目是《清风爽爽扬骨灰,巍巍中隐放自由》,第二天就给王老师送去。王老师看后,十分欣赏和喜欢,并没有多做改动,而是要求我变成电子版,按照电子邮箱发到清徐报社,我当时不会玩电脑,更不会打字,还是找到打字的文印店里,打出来发到了报社,不日,这篇文章便发表了,王老师叫我到他家里看报纸,并且说,这篇文章写得好,很合我意。后来《清徐老年》杂志创刊,王老师把我的这篇文章推荐给杂志社,并以《在骨灰扬洒处放飞自由》为题目发表。
  第二年王老师的《破涕为笑》再版印刷,这篇文章被王老师收录其中,我得到了王老师的欣赏与认可,非常的高兴与感激,从此开始了我与王老师长达十年的忘年之交。
  自从王老师鼓励我学习写作以来,王老师发表的每一篇文章都会让我看后提意见,发表看法,而我写的每一篇文章也一定让王老师看后提意见和修改,我们俩真正成了王老师希望的“忘年志友”。
  2016年的春天格外的温暖,春光格外的灿烂,春风格外的和煦,中隐山下的桃花格外娇艳。然而就在这样春暖花开的季节里,王老师的去世恰似一股冷酷的寒流深夜袭来,让我寒心彻骨,让我在这个春天里倍觉失落与凄冷,也让我与王老师的忘年情谊从此戛然而止,从此画上了永远的休止符。开完王老师的追悼会,骑着自行车回家的路上,蹬车的双腿格外的沉重乏力,阳光下的桃花争奇斗艳依旧在路边静静地开放,不过我再也无心看她们一眼了。
  有人总结说,人生有三大幸遇:读书时遇到一个好老师、结婚时遇到一个好伴侣,工作后遇到一个好领导。我今生有幸遇到一个好老师,使我终生感觉幸福骄傲,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遇到王亮老师的时候,我已不再年轻……
  王老师活着的时候,我写的文章,王老师一篇不落地给我提出评点意见,而今王老师走了,这篇怀念我俩十年情谊的文章,他也看不到了。想听他的评点,只有等待来生了。王老师,您若泉下有知,我想对您说:“如果有来生,我俩还做忘年志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