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文化*生活总第2977期 >2016-07-06编印

此行他乡是吾乡
——读阿城《威尼斯日记》
刊发日期:2016-07-06 阅读次数: 作者:慧敏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作家阿城是一位隐士。
  阿城不隐于市,不隐于野,更不隐于朝,而是早早地跑到美国去了。所以,他不是大隐,而是巨隐。
  一个有才的人绝迹江湖多年,基本上化为了传说。文学的江湖至今仍有隐约的耳语关于阿城的传说。
  作家王朔谈到阿城时,一脸崇拜,滔滔不绝:“若是下令,全国每人都必须追星,我就追阿城。他什么都会干,做木匠,能打全套结婚家具;美术,能做电影美工;最不可思议的是他在美国自己组装老爷汽车,到店里买本书,弄一堆零件,在他们家楼下,一块块装上,自个喷漆,我亲眼所见,红色敞篷,阿城坐在里面端着一烟斗,跟大仙似的。”“听阿城神侃,我问过聚会中一人,那人说,她听了十年了,没一夜说得重样儿的。”
  散文家王鼎钧在评价大陆学人时,提到不多的名字里就有阿城:这是一个奇才。
  还有莫言,我新近买了一本莫言散文集。翻着翻着,里面跳出了一篇关于阿城的文章,莫言在文章里说:他看了《威尼斯日记》《闲言闲语》,觉得阿城这十几年并没有进步,也没有退步,一个人想要不断进步不容易,但要想十几年不退步更不容易。
  不赖的评价。我想对于大家来说,不仅不赖,简直是揄扬,超越哪有那么容易,这不是五十分到六十分,而是九十五分到一百分。阿城是公认的大家,他的《棋王》令人着迷,我至少有一个星期的晚上想着主人公王一生。
  可惜这样的好作品难见。阿城就像古龙小说里的小李飞刀,轻易不出招,一招便致命。
  我读《威尼斯日记》,目的是想一窥大家的风采。可是掂在手里时,不免失望,薄,一阵风都能吹走。这是一本随笔,阿城在威尼斯办事的日记。但我的窥探欲部分得到了满足。
  幸亏事先了解过阿城,如果没有做好预习功课,难免会产生误解,以为这是一个很懒的老头子。因为日记的篇幅都那么短,最长不过2000多字,最短的才5个字,一般千把来字就打发了。但通篇没有一句废话,甚至没有一个废字。
  比如,记日记,总得注明是“第X天”吧,可是阿城直接把“第”字给省略掉了,篇头都是“二日”“三日”的;再比如形容词“活脱脱”,就两字“活脱”。这哪里是王朔口中的“侃神”,分明是个葛朗台,文字的葛朗台,多写一字就像剜肉。我也理解了,为什么阿城没有长篇小说,为什么阿城的作品如此之少,为什么这本日记超薄。能惜字如金的,往往是大家。
  阿城省字不省篇,60篇日记,一天不落。因为某项活动,阿城要在威尼斯呆上两个月。每天的记录历历在目,大不了篇幅短些。
  但就这么一本很薄的随记,却让我整整“啃”了一天。不错,我是在“啃”,不是在“看”,在啃教科书,也在解数学方程,还是二次方程,看一段,顿一下,别说不能一目十行,能理解就算不错了,这在检验自己的理解能力和知识面,也是欣赏他的文字。
  再看下去,不由由衷地佩服,服了这个老头子: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从庄子到金圣叹,从茶道到烹饪,没有他不知道的;历史典故、人物风情,信手拈来,还讲得云山雾罩。如果不是那么有一搭没一搭的,你会觉得阿城在卖弄才学。他就像是《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药师,奇门遁术,琴棋书画,无所不精。但是跟黄药师相比,阿城多了一份闲散,少了一份偏激,他的文字都是那么漫不经心:“威尼斯人经常会碰到打招呼的人,在一个地方住久了,猫和狗都会摸清你的脾气。我在威尼斯走路的速度开始快了,这不容易,每天经上万只鞋底磨过的街石像冰一样滑。街上卖东西的人开始知道我不是日本人了。”
  闲散气质弥漫全书。
  这种气质又让人产生另一种错觉,这不是在威尼斯,而是在苏州街头的某个小茶店里,外边小桥流水,屋内茶香盈室,阿城品着茗,吐着烟圈,想着近近远远的事,记着中国的事。
  是的,阿城反复念叨着中国,就像一个犯相思病的男人,无时无刻不想念着情人。他患了偏头痛,便想起了中医,在日记中写了N种草药的功用,仿佛写上一遍,偏头痛病就能治愈;经过威尼斯小巷,述上一堆牛头不对马嘴的《扬州画舫录》,介绍起扬州来,有两个篇幅之多;威尼斯的水,让他想的是苏州,原因是苏州也有水;因为时间不对,他去了犹太人居住区,一个犹太人也没见着,就自言自语地说了一通犹太人在中国的历史;阿城在威尼斯经常吃的食物,我看到的,不是比萨,是饺子,是面条,没得卖,就自己动手包,动手煮。
  《威尼斯日记》不是一部在威尼斯的游记,而是一个游子诉说乡愁。阿城多年不在中国,他的乡愁,不经意间泻了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