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文苑*副刊总第2974期 >2016-06-29编印

乐善好施朋友多
刊发日期:2016-06-29 阅读次数: 作者:张仲杰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在我的记忆里,父母的一生总是在与人为善的大小事务中度过,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有一年,父亲将倒在路边的一位陌生人,带回了家中,在母亲的支持下,疗病服药又给予衣食,那人一直在我家休养了十多天,痊愈后离开。还有一位在家乡一个客店里学徒的孩子,挨了老板的毒打之后,跑到我家,在父母的关照下,休养了足有半年之多。父亲又亲自去河南找到孩子的家,将孩子送到其父母身边。1948年冬天,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围住了太原,从闫匪行政机构和闫匪兵里逃出的人,路经我们村里,人们指点着来到我家,父母一个个地给予饭食,来人总是吃饱喝足后才离开,犹如一个义务接待站。在父老乡亲们眼里,我们的家就是一个乐善好施的家。而在我家发生困难之时,同样也得到邻居朋友们的帮助。还是在全村老少支援解放太原的那一年,父亲参加了担架队上了前线,母亲突然发病了,家中只有十岁的我和七岁的弟弟,束手无策。母亲高烧不退,嘴里说着胡话,我和弟弟看到这情形感到十分害怕。这时,我们的邻居朋友,捆绑了一支担架,将母亲送到县城的医院救治。
  随着时光的流转,我们兄弟姐妹一个个地都有了自己的家,这“乐善好施”的家风便自然而然地传承下来。我们对于邻居朋友们发生的各种困难,也多次伸出援助之手,在同志们心目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60年,那正是我们国家的三年困难时期,我们的粮食供应较少,同志们生活都比较紧张。我与爱妻抱着克勤克俭为国家分忧的理念,将每月供应的粮食安排的十分合理,除了自己家的一日三餐外,还留有应急的一小部分,可以应急处理一些朋友们的为难之事。我的一位同事,由于其爱人不善理家,每月月初,过的丰衣足食;月中捉襟见肘;月末则揭锅无粮。可他们的小宝贝才一岁多,家里没有了粮食,就意味着孩子的抚养便成了问题。见此情景,我和爱妻伸出了援助之手,将我们节省下来的十斤粮票,支援给了他,解除了朋友的尴尬之事,在同志们中间传为佳话。后来,为了关心父母,我向组织上申请,将我的工作调动到家乡。
  在我们村子里,我们是双职工家庭,父母享受到我们的城市供应,令左邻右舍十分羡慕。邻居们有了困难同样也得到我们的关心和帮助。有的邻居朋友要为子女娶亲或嫁女了,想临时借点钱弥补资金不足。尽管我们的工资也有限,可我们总要克服困难给予帮助。当我在县城有了小家之后,邻居们的子女,但凡在县城读书的,我的家便成了他们的家,来家吃顿饭,取用点生活用品,我们都是热情支持,得到同志们的赞赏。我的小女儿是生活在老家村子里的,每逢她走出家门,总有邻居的大哥哥和大姐姐们呵护着,从来不用爷爷和奶奶操心。小女儿该上学了,仍然是在大哥哥和大姐姐们的引领下,上学、放学,生活在朋友邻居的关爱之下。
  乐善好施朋友多,我将让这一美好的家风,继续传承下去,让家庭幸福,让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