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流金*岁月总第2973期 >2016-06-27编印

那年,我们这样吃西瓜
刊发日期:2016-06-27 阅读次数: 作者:康广宁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广宁,有一个笸箩大的月饼”“咱们吃哇?”“给你墙上画着呢。”
  “爷爷,有一个斗大的西瓜”“咱们吃哇?”“给你墙上画着呢”。
  我童年时住在原平山区文治村里,常常和爷爷说起这个民间流传的笑话,爷孙俩一问一答,非常有趣,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月饼和西瓜在我们那个高寒山区纯属奢侈品,有时甚至几年也见不上。但是人们在精神上还是对它充满了期盼和渴望。
  1970年夏的一天,学校的张海宝老师赶着牲灵,去三十里之遥的楼板寨公社农产品收购站交送学校勤工俭学的农产品,回来时顺便捎回两个西瓜,张老师想慰劳一下经常上山劳动的学生们。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当城里的孩子们还在娇生惯养的时候,山区的孩子们十一二岁便能参加生产劳动了,风里来雨里去,张老师心想这些娃娃们生在山区太可怜了,过一回夏天也应该尝一尝西瓜的味道。当张老师准备切开西瓜给同学们分食时,被郭老师拦住了,郭老师说的话似乎更有道理。他说:“各位老师同学们,烈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你们说是咱们坐在教室里辛苦?还是高山上顶着烈日锄地的社员们辛苦?”同学们齐声回答:“肯定是社员们辛苦。”“既然是汗流浃背的社员们辛苦,那咱们能不能发扬一下龙江精神,将这两颗西瓜给山上的社员们送去,你们可都是毛主席的红卫兵,红小兵哪。”在善于煽情的郭老师的诱导下,同学们大多数说道:“同意,把西瓜送给在南梁上锄地的社员们。”于是很快形成决议,派出富锁、润堂两位同学抱着两颗西瓜上了南梁山。把西瓜送出去,虽然同学们心甘情愿,但是上了课还都是心不在焉,心里一直想像着西瓜在南梁山上被社员们切开嚼食的情景,免不了私下咽几口唾沫。
  第二天,早晨一上学,有的同学眼尖,惊奇地发现郭老师住的房间桌子上摆着两个大西瓜,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同学们奔走相告,昨天送出去的两个大西瓜又回来啦,但是也有人不相信这是真的,他们的理由很充分,在那火烧火燎的南梁山上,一颗汗珠摔八瓣,锄地的人口干舌燥,连喝水都是幸事,能吃上甜甜的西瓜,狠不能连皮也啃个精光,还能给咱送回来,你们净想好事,那瓜一定是从别的地方弄来的。
  整个上午,同学们对两个西瓜议论纷纷,想入非非,连课也没有上到心上去。我私下里对小伙伴说:“我昨天晚上梦了一夜吃西瓜,那个甜,那个水灵,我吃了一瓣又一瓣,总吃了一个也不解馋。”富锁接着说:“你才吃一个,我将来有了钱,照那么大的西瓜买上两个,全吃了,好好解解馋。”还是润堂气魄大,他说到:“你们俩光想自己吃西瓜,也不为文治村二百多口人想一想?我有朝一日发了财,拉上一大汽车西瓜回村里,放在村子当中央,让全村人敞开肚子吃,吃不了还让抱回家,想要多少抱多少。”“当、当、当”张老师的敲铁轨的声音传来,下课铃响了,打断了三个小伙伴的幻想谈话。中午放学了,在排着整齐的队列面前,张老师开始了讲话:“同学们,咱们昨天送给社员们吃的西瓜,让社员们退回来了,也就是说,让你们的父母兄长姐姐们退回来了,因为他们舍不得吃,他们说,大人怎么能与小孩子争食呢。他们只领心情不要东西。他们头顶烈日,干着繁重的体力活,心里却想得是对你们的关爱与亲情。我们的同学呀,应该记住这份大爱,现在开始分西瓜,每人一瓣。”话音刚落,只见郭老师从他住的房间里出来,手里端着一个托盘,托盘里齐齐地码放着已经切好的大小均匀的西瓜瓣,一一地走到同学们身边,让学生们各自取一块。同学们手里捧着西瓜走出学校,各自回到家中。我仔细环顾,没有一位同学下口吃西瓜,只是把它捧在手里,话语很少,快速地回家去了。
  我捧着所分的一瓣西瓜在回家的路上,路过村中的大柳树,看到村里的五保户樊根眼老汉,正坐在柳树下打盹睡觉,心里不免一惊,这老爷爷也许多少年没吃过西瓜了呢,可怜的老爷爷无儿无女,天天与我爷爷开玩笑,讲着那经久不衰的笑话,梦想着吃西瓜。
  我快步回到家中,爷爷正等我吃饭,我向爷爷递上西瓜,并讲明来由,爷爷说:“那你快吃吧。”我说:“爷啊,让我来分西瓜行不行?”爷爷胡子一撅说:“由你哇。”我操起菜刀,手起刀落,将西瓜一分为三,我见爷爷正在疑惑,忙说道:“爷爷啊,这西瓜锄地的大人们舍不得分享,可是那可怜的根眼爷爷没人念书,就吃不上西瓜,咱们也来一个爱心接力,给他分一份行不行?”爷爷听完我的话说道:“行,行,看来我给你讲的孔融让梨的故事没白说,你也知道让梨送瓜了。”
  在村中的大柳树下,我叫醒了根眼爷爷,说到:“根眼爷,有一个笸箩大的月饼。”老人随口回答:“咱们吃哇。”我说:“给你墙上画着呢。”我接着又说到:“有一个斗大的西瓜。”老人揉揉眼答到:“咱们吃哇?”我将西瓜交到他手中:“给你墙上画着呢。”
  老汉接过西瓜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