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每到春节之前,单位每每给每个员工发几张大红纸写春联。几个能提得起毛笔的主儿也就忙开了,毛笔字写得漂亮的要数王先生了。春联的内容也因场所不同而各有其异。灶王的,“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天地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土地的,“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唯院门外对面竖写的四字除了写“出门见喜”之外,王先生却常写的是“如见大宾”。我有些纳闷,门口对面为啥要写这四个字?王先生看出我的疑惑,便说:“出门子难呀!”我这才猛然醒悟,想起这是《论语》里的一句话。
《论语·仲弓》写到仲弓问孔子什么是仁的问题的时候,孔子回答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是说人出门在外,见到陌生人要像见到高贵的客人一样敬重他,自己不想要的事物,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这就是“仁”!孔子要求弟子们出门要讲究礼仪,役使百姓,要像接受盛大的祭祀一样敬重百姓。孔子是从人的出门的礼仪方面入手,提出仁的要求的。
人出门在外,不管是走亲访友,还是旅游观光,最终免不了与人交流沟通,其前提就是把对方当做“大宾”一般礼遇。这既是对对方的尊敬,更显示着相互之间的平等、尊严和人格。在这基础上的交流沟通才更顺畅有效。孔子把这种敬人之心作为“仁”的内容,可见其对出门人礼仪的重视程度。孟子的一段话可以作为这种敬人之心——仁心的最好诠释。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如见大宾”,表面看起来这关乎礼节礼仪,实则反映人的内心的品德修为。心存仁爱之心,心存礼人敬人之心,既折射出自身的品德修养的高下,又能表现出对别人人格的敬畏,才能获得对方对自己的爱与敬。俗话说的好,若要他人敬己,除非己先敬人。有了敬人礼人之心,也就具备了仁爱之心,就是一个有高尚品德修养的人。
与此相反,不懂得敬重别人的人,则不具备仁爱之心,其言行必然放旷无礼,丑态百出,恶行累累,这样的人也就没有什么人格可言。网上流传的上海地铁“凤爪女”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该女在车厢吃凤爪,鸡爪骨随意丢在车厢地上,一个乘客指出其行为不妥,不仅众目睽睽之下矢口否认,还对众人出言不逊,口飚脏话。引来媒体上一片责骂之声。这样的人出门,只图自己方便,不惜损害公众利益,私心严重,有失文明,有违公德,最终只能丢了工作。这个女子但凡有一丝仁心,表现出一点对人起码的礼敬,何至于此呢?
我们这里乡间还有一句有关出门子的俗语:“出门三辈小”,是说出门在外的人要把自己当做比当地人小三辈来看待自己,把当地人当做长辈一样对待,讲究谦恭礼让,言行不可造次。只有这样对待他人,礼敬于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帮助。简单的一个问路,足见的礼敬他人的重要。出门在外,路况不熟,需要询问,这是常有的事,但询问的出言方式不同则结果大异。以谦敬的口吻询问,被询问者当然会详细指引,反之则适得其反。曾见有一个年轻人在三叉路口向一个老人询问去一个村庄的走法,问道:“嗨!老汉,某某村怎么走?”老人眼也没抬,随口说了一句:“朝左走!”年轻人听成了“照直走”,一个“照直走”多走了五里羊肠山路,且是一条绝路。年轻人返回来,老人还在原处,年轻人顿时火冒三丈,与老人争辩起来,老人说:“我让你朝左走,你却照直走了,走错了那是你的事!”年轻人说:“你就没看见我照直走吗?”老人说:“我老眼昏花了,看不见你怎么走,我也不会看你怎么走的。”年轻人哑口无言。问题就出在询问的口气方式上,一个“嗨”,再加一个“老汉”,对人呼来唤去,口气张狂不敬,毫无礼貌,更何况是对待一个老者长辈呢?咎由自取,又怨得着谁呢?
总此以上,出门子还真是件难事,难在恭敬礼让上,难在谦恭仁心上。但只要能“如见大宾”一般,定会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