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在新闻、广播、网络等各种各样的场合,看到或听到“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语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照镜子,正衣冠”。不得不坦诚地承认,那时,我并没有好好研读过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著作。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要实事求是。过去没好好读书,这是事实,一定要用端正的态度面对。意识到自己的缺失,立即脚踏实地地行动起来,也为时不晚。
第一次系统地接触马克思是一次偶然。那时,学校令德食堂楼下的李提摩太阅读体验店刚刚开张,由于是与商务印书馆合作,我便怀着新奇和崇敬,不为美食,只为觅得好书的心前往那里。然而,被好书挑花眼的我,竟不知从何看起。直到角落里一套三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映入我的眼帘,耳边响起昔日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号召。回想近代以来的中国,多少先进的知识分子,多少积极进取的精英,正是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洗礼,才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才找到了拯救中国的道路,才引领中国人走出困境,才让我们从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发声体之一。如此伟大的科学,我们新时代的青年有什么理由不去探索?于是,我就从这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开始,开启我学习马克思主义之路。如今,这套书已经成为我世界观的指南。一次又一次的重读,依然使我受益匪浅。
时代的机缘使我这样一个无知的躁动者,第一次与马克思慈父般的目光、与他乐章般的灿烂史诗相逢。在此,我想就唯物史观谈谈我对马克思主义既艰辛又带有历史必然性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的一点点小看法。
卢梭曾感叹过:“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确实如此,人类最关心自己,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最不了解的也是自己。狭小的生产规模和剥削阶级的偏见限制了人们的历史眼界。人们深入到自然的内部,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停留在历史的表层。社会的主体不是康德的先验自我,不是洛克的白板,不是黑格尔的绝对观念,也不是费尔巴哈的自然存在物,而是历史的沉淀物。可是历史在不断发展变化,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也不会停止。正如对自然界一样,在社会领域中人们也在不断地探索。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就是人类对历史探索最光辉的结晶。但唯物史观并不是源自马克思的头脑,而是时代的产物。对唯物史观产生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历史本身,而不是个人。
唯物史观的发展是一部永远不会终结的历史,人类自身不断创造历史又不断加深对历史的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去世之后,梅林、拉布里奥拉、列宁、普列汉诺夫,以及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都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发展唯物史观做出过贡献。此后,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把唯物史观创造性地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对于整个唯物史观发展史,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时期是短暂的,但却也是至关重要的。它确立了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范畴和根本观点。要正确回答理论和现实向唯物史观提出的种种问题,都离不开都对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思维进程和基本观点的研究。
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又要有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和途径,建立正确的社会认识方法论。这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两种关系。第一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关系。社会现象的分析首先是定性的,但也要注意定量分析。第二是哲学方法和具体科学方法的关系。首先是哲学方法,但不排斥引进和运用科学方法,但我们也要反对用具体科学方法代替哲学方法。
马克思理论活动的特点,并不是从抽象地研究人的本质、异化这些范畴开始的,相反,其视线凝注的是现实,开始是德国的现实,紧接着是法国和英国的工人运动,在产生特定的理论之后,用这样的理论引导了社会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是用他们亲身的行动,科学地证明了真理的标准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尊重客观对象的,它认为事实胜于雄辩,任何理论正确与否在于它是否和客观对象相一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正是由千千万万社会真实存在的实践检验之后得来的,是真真正正经得住考验的真理。
联系我们最近的重要话题,2016年5月18日《人民日报》撰稿称:“文革”是完全错误的。四十年来首次明确承认“文革”的错误性,并指出未来思想界的发展方向。对“文革”反思的深入,也使马克思早期异化理论和人道主义思想逐渐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而马克思的思想再次对澄清思想混乱起了很大的作用。
从世界范围来看,马克思的思想一直为寻求历史谜团答案的人所关注,其价值也一直在被人们重新发现和认识。马克思的思想提出的一百多年来,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并非历史的幸运儿,他的许多预言曾被历史的发展所否定,他所期盼的历史事件也未在他在世时得以发生。但是,这不妨碍马克思作为一个伟大思想家的地位,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几十年甚至成百年的变迁尚不能检验一个理论的实践意义,却不能阻挡它真理性的存在。历史和时代的发展终将以最鲜明的态度告诉世人,什么样的理论能够真正指导人类的进步,什么样的实践才是真正符合历史规律的行动。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面对马克思主义如此富有魅力的思想,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培养自己中西贯通的历史、文化、经济与政治的学术素养和理论功底,以宏大的历史视野、丰富的学识和澎湃的激情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继续传遍世界。“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马克思本人也无法想象,万里之外一个东方古国竟然借助于他的思想创造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奇迹。马克思的笔是强健有力的,这支笔也许被某些人憎恨着,但却也被更多的人所赞许着、爱护着。新时代的中国,也愿意以这支神奇的笔为指导,继续缔造属于我们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