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笔者亲眼见识了这样一种捐助,某位残疾孩子在妈妈的带领下前往某活动场所寻求大家的帮助。妈妈声泪俱下地向大家诉说着孩子怎么残疾、如何不幸,希望爱心人士给予资助。接着是领导讲话、捐助人表态,受捐人一一上台领取捐赠,然后是台上合影、媒体采访……而孩子在整场活动中都戴着帽子,一直低着头,脸“烫得”通红,显得不太开心。
这样“烫人”的捐助,许多人或许习惯甚至麻木,不会觉得有何不妥。在这样的现场安排中,受捐助人的心理恰恰受到了不同程度地忽略,不少时候他们甚至会感到,把自己的弱势、困苦的一面暴露在大庭广众甚至大众传媒,这样的“温暖”伤自尊。对未成年人和年轻人来讲,尤其如此。
其实,不追求“仪式感”和“画面感”,只要把爱心献到受助人群的手中,一样不影响活动的“温度”。时代在变,送温暖、献爱心的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尤其是在全国上下大力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悉心审视和改革过往诸多扶危济困的方式,能省形式的省形式,能减开支的减开支,能少客套的少客套,着力让送温暖、帮贫苦的活动回归本义,既“送温暖”也“送尊严”,切实让受帮助者感受到“不烫人的温暖”,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诚挚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