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前夕,本报《点亮爱的心灯》栏目组参加了由团县委和民间慈善组织君搏慈善行共同举办的慰问贫困儿童活动,选取了我县部分贫困儿童进行慰问,为他们带去了衣物、文具等慰问品。这些贫困儿童,是我县留守儿童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大都自幼失怙,父母因故不能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靠着年迈爷爷奶奶用他们孱弱的双手挽起生活的负担。在残缺不全的天空下生活、这些看起来不那么完美的家庭中的孩子是否还能保持积极活泼的心态、身心健康地成长,是每一个人都关心的,这也是在儿童节举行本次活动的意义之所在。
君搏是一个由几个老慈善队员成立的新慈善组织,发起人何永平等人从2009年便开始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多年来一直向正规的大型公益团体进行学习交流。去年五月,何永平、李海燕、王茂林及大吉吉组织成立了君搏慈善行,君搏的闲置衣物再利用公益项目,已累计在我县及大同县、静乐县、交城县等贫困山区捐赠衣物达十万余件。他们还定期为我县孤寡老人、贫困儿童提供帮助。过去的一年中,君搏联合山西省黄河电视台、共青团清徐县委、县公安局、东湖街道办等单位进行公益活动,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目前拥有固定会员近五十人。
当我们走进这些冷冷清清的空间,面对拙于表达、动作迟缓的老人,面对拘谨羞涩、对着人不知所措的孩子,很难想象童真灿烂的花季在这片空旷中默默盛开的情形。这些看上去更适合禅静修行的居所,如何安放这些活泼泼的灵魂,谁来抚慰陪伴这些稚嫩的心灵。物质的缺憾是暂时的,缺乏约束的生命力恣意生长才是最值得警惕的事情。而让人欣慰的是,此次君搏慈善行给孩子们带去的不仅有适龄读物,崭新的书包和运动鞋,还从他们募集的衣物中,挑选了适合孩子尺寸的童装,每一包慰问品都是根据不同的孩子量身定制的。而捐赠的现场也成了一场颇具特色的另类教育活动,志愿者和当地的老师们俯下身子,和孩子面对面地进行沟通,感受社会温暖、坚定生活信心、明确人生方向是主要的交流内容。这些沟通,对这些缺乏社会经验和阅历的孩子虽然还有些抽象,但在他们庄重的神色中,可以读出孩子们用心体会的心理状态。
团县委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如今的留守儿童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一个社会性的大课题,关系到国家未来接班人的素质水平和国家长远发展。今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随即,民政部联合教育部、公安部发布《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的通知》,可见留守儿童及校外教育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具体到我县,因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起伏,流动人口的不确定性,留守儿童的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困难。虽然我县一直在积极探索适合县情的工作方法,但是这种校园之外的空白地带给我县带来的困惑迟迟难以解开,而这些,对留守儿童来说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营养,这种缺失对于这些孩子将是一生之痛。
何永平说,留守儿童大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隔辈教育。尤其是农业人口中的留守儿童,年龄差距大,家庭的文化素质水平普遍不容乐观,关于留守儿童问题集中反映对于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当下较多的是“物质关怀”、“社会关怀”和“一时关怀”,他们更需要“精神关怀”、“父母关怀”和“长远关怀”。相对于捐钱捐物等慈善行为,儿童更需要长期的关注和温情的陪伴,在这个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不至于看花眼、走错路,影响到一生的选择。君搏对此有一个长期规划,在长期关注的基础上,逐步积淀聚集社会爱心力量,改善孩子们的精神环境。
幸福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这次走访慰问,是破解难题的开端,也是一项积极的尝试,是社会大家庭给予这些特殊孩子的一个热情的拥抱。在君搏的志愿者们看来,是一项工程更加巨大的慈善新活动的开始。在团县委的组织策划中,此类活动的长期持续举行将会是解开留守儿童教育难题的钥匙。团县委负责人介绍说,这些情况特殊的儿童只是一小部分,而更多的留守儿童才是终极目标,看似着眼于极少数,确是落足于大多数,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加速社会爱心力量的介入,促进慈善组织关爱活动的长期化、规范化进行。
民间慈善活动作为政府行为的一种有益补充,解决了很多人的燃眉之急,但也暴露了一些诸如缺乏长期性、系统性等经验不足导致的缺陷。而这次对于君搏慈善行的近距离观察,令人欣喜地看到了我县慈善事业从热情走向理性的长足进步,从散乱的个体即兴行为走向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趋势。而能够让我县慈善事业稳步向前,取得不断进步的,正是后面站立着同属于社会大家庭的每一个有着恻隐之心的我们,就像君搏的这些人所说的一样——无论什么样的慈善组织、慈善行为,它不是属于某个人的,而是属于清徐的老百姓,属于我们共同生活的社会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