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家考证,国人穿鞋的历史已有五千多年。鞋的最早变革是赵武灵王的军事变革,“胡服骑射”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服饰,而且改变了人脚上的鞋。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又经历了多次变革鞋才成今天的模样。从此,鞋便有了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华文化之一种——鞋文化。
自从有了鞋,人们拿鞋说事儿便逐渐多了起来。这不,在去年人大三次会议李克强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就说过一句精彩的话:“穿鞋要合脚,施政也要利民惠民。”李总理拿鞋比喻施政,人穿合脚的鞋才能走好路,走得快,而施政必须利民惠民,这政才施得好。比喻贴切呀!
拿鞋说事,笔者早年也听说过几例,在乡间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老公公穿着儿媳妇的鞋——前紧!封建社会女子要裹足,穿的鞋都是尖脚的,如果男人穿上这样的鞋脚尖肯定感觉紧。其实这里的“前”是取其谐音“钱”。试想,那时农村普遍贫困,尤其是靠挣工分吃饭的那些年,有几家不经济拮据、不差钱呢?当时有一句民谣“地瓜干子当细粮,鸡腚眼子是银行”,就是当时乡村生活的写照。我有一个邻居郑大娘就常调侃说:这是过的什么日子,姓人的整天撵不上姓钱的。
关于鞋子,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经济学家还把它与农村经济体制扯上了关系,当时听得最多的是拿鞋比喻生产关系,拿脚比喻生产力,说如果生产力发展了,而作为生产关系的“鞋”还是旧尺码,就会束缚和制约生产力这个“脚”的发展。人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这个比喻既贴切又形象。想想可不是,譬如小孩子,假若人的脚长大了,还给他穿原尺码的鞋还行吗?他能不挤脚?会舒服吗?再说了,不论是小孩还是大人,谁愿意穿小鞋呢?难道也让人去削足适履不成吗?
无独有偶,西方经济学家也曾拿鞋比喻过经济。据说,西方经济学家通过调查发现了一个独特现象,在经济不景气的年代,女性穿的鞋跟很低;而在经济繁荣的年代,女性穿的鞋跟就比较高。于是他们便将这种现象称为“鞋跟理论”。
说到高跟鞋,笔者忽然想到早年在县委办公室写典型材料的一件事。事情是这样的: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年年终县里都要召开全县三级干部会议,而每次会议都要选一批典型在会上作经验介绍。1980年我刚调到县委办公室,县里准备召开三干会,主任让我写我们公社长城大队会计刘登喜的发言材料。刘登喜在当时可是农村改革的先锋,那年他承包了大队的苹果园,由于园大,他和老伴管理不过来,忙时他就动员几个儿媳妇帮着管。为调动儿媳妇的积极性,他对儿媳妇许诺说:“你们都好好干,等收了苹果卖了钱,我给你们每人买一双高跟鞋。”高跟鞋在当时来说还是很时髦的,因为那时只有城里女人有穿的,而作为乡下的女人连想都不敢想。老刘许诺给儿媳妇买高跟鞋,一方面算是给儿媳妇的最高奖赏,另一方面也说明他的思想解放。后来我把这情节写进了发言材料,但在最后通稿定稿时有的同志认为有点俗,不严肃,建议删去。然而我没采纳这个意见。事实证明,刘登喜的发言轰动了大会,特别是他讲到给儿媳妇买高跟鞋的情节,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会后领导表扬了我,夸我发言稿写得好,并提出以后再写典型材料就要拿出这样的水平。这件事虽然过去三十多年了,但现在想起来仍觉得就像发生在眼前。拿鞋说事儿,这是中国人的智慧,也是中国式的幽默,但愿人们
能从中悟出更多的
东西,也希望脚和鞋和谐相处,走自己的路,任人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