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在每个人心中都充满着浓浓的情和化不开的意。无论是处在酷热的南方,还是严寒的东北,是临江的海滨,还是千里大草原,她都会给人们带来那么多的亲切、热恋和十分的怀念。无论你走到哪里,离她有多远,离她有多久,只要一提起故乡,你就会从心底萌发出一种柔柔的美好的回忆,让你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故乡就是生你养你的地方,就是自己的根。
我的故乡就很美,她位于山西省中部吕梁山脉的中隐山下,她依山傍水,果树成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她就是距清徐县城西北2.5公里的清凉胜地——平泉村。
平泉,顾名思义,平地出泉,据考证,公元596年,隋开皇16年,梗阳县西北五里处,出现了平泉水,(又称清泉之源),才将梗阳县改名为清源县。1952年清源、徐沟合并为清徐县。
平泉地质结构特殊,泉眼众多,不论是房前屋后,还是路边地头,不知什么时候,什么原因突然间就会冒出一股清泉,搞得人们措手不及,防不胜防。据八十岁老母亲讲:大约在她八、九岁那年的秋天,外婆一家正住在场院,外婆家共有三套院,场院是专门用来打粮食、养蜜蜂的,还有各种果树,外院是放粮食、柴草和各种农具的地方,并长期雇有一老者看门,里院才是一家老小的住所。场院很大,足足有三亩地,半夜时分,东墙处突然“咕咚”“咕咚”响个不停,大家误以为是进来了小偷,谁也不敢出去,等天亮了一看,好大一片水,真像“水漫金山”,把前一天堆放在场中准备晾晒的几麻袋壶瓶枣漂得满院子都是。外公忙喊来几个邻居家的后生在东墙下凿了几个洞,才将水慢慢引出去。这才发现,原来是院中出了五个泉眼。还有一户姓王的人家,也是在半夜,紧挨房基后墙外,忽然冒出两眼泉水,一夜之间门前就多出了一条水渠。七十年代后期,为了解决下游十几个村庄的土地灌溉问题,县领导组织水利部门在村里又打了十眼自流井,其中10号井的出水量达每秒0.5立方米,全村总出水量为每秒1.5立方米,清澈的泉水,自动翻滚着,喷出1米多高水花,十分美丽壮观。省市县领导及邻村的居民、游客闻讯而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因为水量较大,县里又在离村1.5公里下游处,投工33万个,挖土51万方,建起了东西625米,南北1085米,蓄水量249.6万立方米的清泉湖,清清的泉水昼夜不停地哗哗流进了湖里,使三个乡镇几万人受益。因为水质好,这里产的大米颗粒饱满,肉精味香,敢和晋祠大米相媲美。祖祖辈辈吃红面剔拔股的清徐人吃上了自己种的香喷喷的大米。
改革开放后,政策放宽了,思想解放了,许多村民利用泉水又建起了养鱼池,有罗非、武昌、鲤鱼等。几十亩鱼塘引来好多城里的垂钓客,每逢节假日,他们开着汽车,一群群,一伙伙,男男女女,打着洋伞,领着老人,带着孩子来这里度假,他们钓着鱼,吃着农家饭,享受着在城里无法体验到的生活。平泉变成了清徐有名的“鱼米之乡”。
平泉的泉眼有二十多处,但最值得一提的还是那个距外婆家不足百米的“千年不老池”,是清源古八景之一。她直径三米见圆,条石砌圈,清澈见底,滚滚上翻,终年流淌不息。她冬暖夏凉,四季常温(常年水温保持在22度左右),她不用电,不用油,“哗啦哗啦”自己流,每逢冬季,寒风刺骨,水中却冒着一股股热气,三三两两的婆姨们端着锅碗,抱着衣裳,说说笑笑,照样来这里洗涮着,忙碌着。到了暑期,“不老池”又成了娃娃们的天地,他们一个个光着屁股,你拉我拽,在池里栽猛子,翻跟头,玩得兴高采烈。
山西民歌唱得好: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清徐的葡萄甜盈盈。平泉自古就盛产葡萄,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品种主要有:龙眼、巨峰、牛奶、太妃、青提、红提、黑玫瑰等十几个品种。紫绿红黄,甜酸适口。还有核桃、红枣、苹果、黄梨、柿子、桃,七十年代还盛产享誉全国的四大名杏——沙金红,红黄红黄的,个头很大,一掰两半,甜得掉牙,让你吃得合不拢嘴,吃得回味无穷,想起来就流口水。不信你听听下面的段子,就能领略到家乡有多美:
平泉的山,故乡的水,优质大米香味美;
龙眼太妃甜盈盈,壶瓶枣大得喜煞人;
罗非武昌池塘钓,活蹦乱跳争相跃;
沙金红杏儿大久保桃,吃得你更是乐陶陶。
因为故乡有用不完的泉水,所以村里大部分都是水浇地,从来不种粗杂粮,除种一小部分小麦自己吃外,其余都是蔬菜,什么茄子、豆角、西红柿、黄瓜、青椒、西葫芦、茴子白、萝卜等等,是咱太原市的蔬菜基地。尤其到了冬天,你看那储存白菜的大型菜窖,一排连一排,窖内一行行、一层层大白菜,从地面一直码到窖顶,足足有几十米长。妇女在翻菜,男人们忙着装车,一派热火朝天的场面,几辆拖拉机满载着像小山一样的大白菜穿梭在太原市的大街小巷。
就是这么一个好地方,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由于小煤窑的私挖乱采,石料厂的开山炸石,焦化企业乱打深井,狂取地下水,故乡地质遭到了破坏,水脉出现了断层,泉水逐年下降,变小。到2002年,流淌了一千多年的泉水全部干涸,紧跟着地基下沉,房屋倒塌,鱼塘无水,稻田干旱,村民吃水都成了问题。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老年人整天唉声叹气,昔日的美好风光,荡然无存,一个好端端鱼米之乡,就这样毁在了我们这一代人手里,真是悲哀!
近年来,在省市县各级政府的政策指引下,整合企业,关停煤矿,植树造林,修复生态,涵养水源,地下水位逐年回升,断流了十年的泉水,从去年开始已有七眼陆续复流,“千年不老泉”又焕发了青春。更为可喜的是,村民们全部搬出了歪歪斜斜的旧危房,家家户户都分到了两三套宽敞明亮的新楼房,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听到这些,我心里十分高兴。正月里搭了一辆顺车回去看了个究竟,果不其然,离村还有一里多,一片整洁、漂亮的六层楼群拔地而起,一数,足有二十多栋,好气派!向路人一打听,呵!原来这里就是我们的新村——平泉。还未进村,就听见一阵锣鼓声。下车紧走几步,只见一对青年男女,身穿彩装,扭着秧歌,划着旱船;还有踩高跷、舞龙灯的,玩得兴高采烈;一些半大小子,挥舞着鞭炮,在队伍里窜来窜去,“噼里啪啦”响个不停,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边走边看,眼睛有些不够使唤,两边的门楼上,贴满了红红的对联,阳台上都挂着大红灯笼。婆姨们,老汉们挤在自己的楼门口指指点点,脸上挂满了笑容。腿脚不便的老人们,趴在自家的阳台上俯视着热闹队伍。这时,走过来几个发小,寒暄中,可以看出他们个个都有一股发自内心的喜悦。我说:“咱们村的变化可真大呀!”“是了,我做梦也想不到这辈子能住上这么好的楼房!”说到楼房二字,语气还特别加重了许多。边走边聊,看到楼宇间还修了一些小凉亭,清澈的泉水冒着股股热气,缓缓流淌着穿亭而过。我想,夏日里坐在亭里,定会神清气爽,有种江南水乡的感觉。
上得楼来,门一打开,宽敞明亮的三室两厅展现在眼前,大大的厨房,整洁的卫生间,大沙发,大彩电,真阔气。做饭用煤气,冬季是地暖,和原来做饭用泥火,取暖靠土炕的日子真是天壤之别。他们一步到位,连我这个在城里住了二十多年楼房的人也未达到这样优越的条件,真是令人羡慕,令人眼馋。坚信,在不远的将来,故乡会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宜人,一个气候适中,清爽凉快的避暑胜地会再次出现在我们眼前。愿我们的理想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