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毕淑敏,作为一名医生,具备良好知性,她凭着女性的细腻敏感,写出了诸如《女心理师》《花冠病毒》等一系列作品。最近,在她报名参加了两年一次的“非洲之傲”豪华非洲行后,根据沿途所见所闻、结合当地人文文化,又出了《非洲三万里》一书。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旅行见闻的记录书,更是一本对非洲人文、生活有着记录和思考的“深度好书”。
在《非洲三万里》这本书里,我们能紧随着作家毕淑敏的文字,见识那片神奇的大陆,列车行经之地,既见繁华迤逦,又见非洲底层民众聚居的贫民窟,两相对比差别之大,令人触目惊心,可以说,一道车窗,劈开了奢华与贫穷的“无影衔接”,立现世间不平。此次旅途见闻,文化拷问直抵她内心深处,如探访“人类母亲”露西,面对身高大约1.1米,重约30千克的露西骨殖,她由衷地发出感叹:“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真的都是来自同一位母亲,那所有的征战、所有的杀戮、所有的剿灭和皈依、所有的战火和血流成河,又有多少意义呢?”这分明是毕淑敏在思考人类和平与文明的来源去向,为阅读此书的读者播撒文明和平之光。
在这次异国之旅中,她发现非洲发达地区如南非等,对中国的认知还停留在中国以往时期,如他们认为只要会一点英语就能来中国当外语老师或者做生意;甚至有的中产阶级女孩,拿着在中国已经成为换瓷盆或者不锈钢盘的东西的手机——功能机,试图在中国做买卖,这些都说明了中非彼此了解的重要性。
“非洲之傲”,实质上是一列旅游列车,然而,整列列车却像一个小“联合国”,展现了形形色色的乘客各自的故事。毕淑敏在游览观光之余,对车内、车外两个世界同时做了细致的观察和沟通:时而走进非洲中产阶级家庭与女主人共进晚餐,时而走进全球最大贫民窟索维托实地考察,她以自己的眼睛为摄像头,记下了一个独特的非洲。
这次“非洲之傲”旅程,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神秘的索维托,南非最大的贫民窟,和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一样让人望而生畏,它给世人的印象多是毒品交易、堕胎、强奸、黑帮火并、漫天的枪声与死亡,但是军医出身的毕淑敏,能勇敢地去探寻,其原因在于她认为“旅游是既不安全也不舒适的,但它能带给我们流光溢彩、繁花似锦的世界”。与此同时,本书以旅行为线索,将生命中的温暖和荒凉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草原上的长颈鹿,埃塞俄比亚的咖啡,不可思议的岩石教堂,坦赞铁路枕木上镌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制”的字样……这些,都让我们发现和了解这个陌生而又与我们有天然联系的大洲上的种种景象和奇观。
旅游的意义在于充实我们生命的广度与厚度,让生命的质地增厚,所以毕淑敏说:“旅游对于我,有明显的教育意义。它使我在奔袭中安静,在纷乱中镇定,使我增加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敬仰。”所以我们极应该跟随她优美深邃的文字,作一场纸上的非洲之行和一场心灵上的壮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