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3月5日,毛主席亲自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一时间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广泛开展了各式各样向雷锋学习的实践活动。这位年轻的解放军战士,迅速成为全国人民崇敬、爱戴和学习的榜样。此后,人们将每年的3月5日定为“雷锋纪念日”,这是全世界第一个为一个普通士兵设立的纪念日。
人们不禁要问,雷锋在这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里,既没有惊人的英雄壮举,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这个从来没有上过战场却被一根木杆砸中了太阳穴,倒在他擦洗了无数遍的汽车旁的普通战士,却成为了中国最著名的士兵之一。在此后的近四十年时间里,他在中国的影响力呈几何级递增,最终,他成为中国少数能够以头像传世的人物之一。这一现象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并令人惊奇的。
其实,令人惊奇的不仅仅是这些,下面的一些零星事例同样也会让我们感到惊奇。
雷锋照片的奇迹。1998年,加拿大一家在国际上比较有权威的艺术摄影组织“CAPA”评选出了全球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100张照片。其中,中国入选两张,一张是毛主席畅游长江的照片,另一张就是雷锋手握钢枪、头戴棉帽、目视前方的肖像照。有人做过统计,建国以来,这张肖像照片的发行量及其在人们心中的知名度,仅次于毛主席的画像。同时,这张照片也被誉为具有世界知名度的中国照片。今天,流行时尚界的“雷锋帽”,就是得于这张照片的模型。
《雷锋日记》的奇迹。《雷锋日记》曾经对当时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重要影响,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道路,很多人把《雷锋日记》中的段落拿来作为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讨论与思辨的对象,《雷锋日记》曾经是几代人人生成长选择的一个理想参照文本。直到今天,《雷锋日记》当中的许多段落仍散发着人生哲思的光芒,还在不断地被人们所传唱。2007年,张俊在《鲜红色历史的真实写照──雷锋日记的选摘与编撰追述》一文中提到这样的一组数字:“从1963年4月至今40多年来,全国各地选编出版(包括再版)的《雷锋日记》有200多种版本,发行量达到上亿册,创造了日记发行量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雷锋”冠名之最。2003年2月21日,辽宁日报写道:“吉尼斯(中国)申报中心创造了成立以来的一个纪录——在受理申报后最短时间内将申报材料送往总部认证。这份纪录申报的内容一共有两项——雷锋是被创作写成诗歌、曲艺、歌曲作品最多的士兵;雷锋是被冠名最多的士兵”。虽然,这种做法遭到了许多人的质疑和反对,但客观讲,雷锋的确创造了这两项世界纪录。就后者来看,“学雷锋小组”、“雷锋精神研究会”、“雷锋帽子”、“雷锋公司”、“雷锋储蓄所”、“雷锋街”、“雷锋社区服务公司”、“雷锋班”……打着雷锋旗号搞商品中介的“雷锋网站”,雷锋的名字甚至被一些无聊低俗的人印在了性产品上。据初步统计,有雷锋团、雷锋连、雷锋班、雷锋纪念馆、雷锋图书馆、雷锋展室、雷锋小学、学雷锋标兵、学雷锋先进集体、雷锋式党员、活雷锋等,共50余种。在中国,一个人做了好事,人们会习惯地称其为“活雷锋”,社会风气不好了,人们会说“雷锋叔叔不见了!”“雷锋叔叔”也成为中国人特殊的表达概念。雷锋的名字已经远远超出他个人的称谓,成为一种富有伦理气息、意蕴丰富的文化载体,成为社会文明的晴雨表。
雷锋纪念馆的感动。湖北望城雷锋纪念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纪念馆自1968年11月开馆至2001年,33年的时间里共接待参观者850多万人次,其中接待来自50多个国家的外国朋友3万多人次。而辽宁抚顺雷锋纪念馆自1964年开馆至2003年,已经超过了6400万人次参观。在雷锋纪念馆的留言薄上,不同国家的文字表达着同样的对雷锋的赞美之词、对雷锋精神的钦佩之情。在北京学习的法国留学生德施兰,学成回国前到雷锋纪念馆参观了一个多小时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如果我们人类都能像雷锋那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该多好啊!”日本一公司职员在参观雷锋事迹展览后激动地说:“我回去后要告诉青年朋友们,要像雷锋那样生活。”“我们曾拥有卓娅、舒拉,那是战争岁月;而在和平年代,你们拥有雷锋,真羡慕这样的国度,羡慕中国年轻的一代。”这是来自俄罗斯的巴沙诺夫写下的真挚话语。美国教师詹姆斯这样赞美雷锋精神:“这是一滴特殊的油,它能覆盖整个海洋,使世界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平静。”许多远道而来的友人则像日本《朝日新闻》的崛江义人一样,用不同的文字写下相同的一句话:“雷锋属于世界”!如今到抚顺雷锋纪念馆最后一个展厅里,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有专门研究雷锋的学会,他们从人类社会生存价值的角度来论述雷锋精神属于全人类;在法国、巴西、荷兰等国,相继成立了“老年雷锋学会”、“学雷锋基金会”等。泰国政府专门翻印《雷锋》的小册子发给国民,宣传雷锋精神,进行社会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