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在民间有两层含意。一是将从古到今延续不断的民间群团组织称作社火;二是泛指各项群众文化活动。“社火”来历源远流长,相传在原始社会中,人类为战胜野兽而生存,常在猎兽之后庆贺,或聚会扮兽庆贺,教育后代,树立智、勇、谋各种本领,这是最早的扮兽戏和“村傩”活动。农家以户族设“堂”,以村、堡设“社”,与“社”有关的事称“社事”,诸如“香火朝山会社”、“社火会”、“孝义会”、“自乐班会”、“曲子会”、“吃割食”(有地方称吃合食,也有的县乡称‘吃割四’,买卖土地写契约,让四邻同意、最后划押写契,四邻不找麻烦)等等。近代人读书设读书会,操练与弘扬武术的设习武堂,形意社、太极社等。家族祭祀活动组建有弘德堂、仁义社或张氏社、毕氏社等。乡亲设乡亲会。经商者设晋商会、皖南会等。在我的家乡单论节日文艺活动而言,便有架子火社、鼓乐社、民乐社、票儿班社、铁棍背棍社等,就是从事塔塔火、搭制秋千、搭彩门楼等活动,群众也积极参与,自组自建社火,自筹资金开展活动。古人将所有公众参与,公众掌控的民间组织,称之为社火,一直沿袭至今。这些包含各种活动内容的人组织起来,设会(社)头,订会(社)章,收会(社)员,交会(社)费,有一定的感召力量和威望,遇有不规行为,有规劝威慑力,在古代也有权力处理。民间社火不失为一支安定社会的力量。
群众文化活动民间则统称作“闹社火”或“办社火”,其来历也源远流长。史料称:“社火,在节日扮演的各种杂戏”,又称:“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南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在远古时代,人类狩猎成功,便扮兽作贺,那就是民间社火的雏形。随着社会的进步,每逢节日民间便扮演各种社戏,进行庆贺活动,沿袭至今,民间社火便五彩缤纷琳琅满目。我的家乡清徐县,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特别是以背铁棍和架子火为主要内容的民间文艺活动,可以说名扬四海,传遍全球。
每逢进入春节将至的腊月门,富裕思乐的乡民们便开始行动起来了。在县城的阁里街和阁外街,家家户户开始裹制各种炮仗。那些古老的秋千、九曲便出现在广袤的乡村。各个村镇的村口与县城各个街道、机关门口,便陆陆续续地搭建起高大猗丽的彩门楼。腊月二十三日,是祭祀灶神送灶王爷爷上天的日子。家庭内承设供桌供品庄严礼拜,在村镇的十字街头或祠堂门口,已响起锵铿的锣鼓声,拉开了春节社火活动的序幕,迎接佳节的到来。接下来的日子,城乡各地处处张灯结彩,将整个县境装扮得亮丽多姿,一派节日的气氛。春节的黎明,在各家各户燃起旺火的同时,各地的塔塔火便将大地照得一片彤红。各个鼓乐班与锣鼓班引领的扭秧歌队伍,便吹吹打打来到各家各户乃至城镇各单位的门口,送财神,迎喜神,祝福身体健康来年吉祥。春节之后,便进入到紧张的制作阶段,各个社火都在做表演的准备工作。制作服装道具,适时进行演练,城乡一片闹社火的热烈局面。时不时地有社火走上街头,人们便可欣赏到精彩的表演。时间到了元宵节,民间社火活动达到了高潮。正月十四集中表演,各种各样的社火便走上街头。正月十五日,所有的背铁棍、舞龙灯、扭秧歌、划旱船、(送公粮、计划生育、支援前线的)推车、二鬼丢跤、大头娃娃、锣鼓队、民乐队等社火活动一起走上街头,那被称作空中的舞蹈,流动的雕塑——背铁棍表演和各类技艺的展示,扮亮了城市,振奋着民心。正月十六日,是燃放架子火的日子。清徐县在高白镇和县城广场同时燃放。那高塔般的架子火,融入了传统的炮仗、起火、滴滴金与现代的胜利花、礼花弹等高科技产品。一经点燃,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高空频频升起圆圆的彩盘、火轮、彩带,照亮了天地。一层层的架子火上,五光十色源源不断地燃放,犹如钢花出水,江河奔流。让激动的人群不停地呼喊、欢笑、起舞,尽情地观看流连忘返。附近县、市、省城太原的观众乃至外地游客,也光临我县共赏民间社火的表演,共庆国家的昌盛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