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村企*一线总第2908期 >2016-01-13编印

跟着记者“跑龙套”
刊发日期:2016-01-13 阅读次数: 作者:路晓倩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来清徐报社实习的第一天,就幸运地跟着“苗哥”到村里采访。
  一路上,全车的哥哥姐姐都在聊着采访的事儿,只有我不知道该怎么接茬,心里有些惴惴不安。
  因为找不到要采访的那家人,苗哥开始问路人:“美女,村长家在哪?”对方估计不是本地人,也不知道,笑着走开了。向前找了一会,还没找到,又遇到那个女人。这次苗哥也是急了,开口就说:“村长家在哪?”那女人还是笑着走开了。苗哥转头说了句:“看来叫不叫她美女,她都不知道。再找个人问一下。”我想说,总结得的有趣!
  终于找到老村长家,我们来的是长头村。从“摄影家村长”家复制了采访对象“五世同堂”的照片后,村长领我们来到了孟计明爷爷家,也就是那个“五世同堂”的家庭。在简单的寒暄过后,苗哥开始坐下来听老人们讲故事,边听边记些东西。孟济明爷爷的老伴叫苏丽娥,两人都已经70多岁了,而两人的老母亲是一位92岁的老人。万幸的是老人们都很健康。家里刚刚才办完喜事,窗玻璃上都贴着喜字,家人们脸上也是有着一股不能掩盖的喜气。渐渐的,家里来了好多人,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了又说,这可苦了苗哥要在这么多话里找重点记下来。
  我就坐在旁边听老人们讲着。“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话在这家人身上有很好的体现。在解放前的中国,老人年纪轻轻就一个人养活四个孩子,一个女人在现在独立养一个孩子都难,更何况是在旧中国。心中多的是敬佩。苏丽娥奶奶是个爱说的人,她对着我们不停地说着自己的经历,好像在诉苦,也像在演讲,时间在他们的身上留下了太多的痕迹。
  当大家谈到1960年的事情时,我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我的老爸老妈,因为他们正好出生在那个年代。没有学习中国现当代历史以前,听着老爸老妈说他们那时候咋样,我总会不耐烦。长大了,懂事了,才明白他们说的事情是真的发生过的,和自己现在的生活相比,为他们感到辛酸,也以他们自豪,对父辈的顽强油然而生敬意。
  说着说着,苏丽娥老奶奶突然就流泪了,让我们大家都有点不知所措,她老伴也已经眼泛泪光了。随行的一位记者赶忙递上纸巾。老太太因为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放弃了很多在当时看来非常好的机会,留在农村,养家糊口,卖过茶壶,卖过凉鞋,也卖过冰棍。这些话一出来,大家又是一阵沉默,不知是什么原因。好在这些都已经过去了,现在一大家子人生活得很舒心、顺畅,孩子们个个优秀,老人们身体健康,这不就是每家每户都盼望的好日子吗?
  采访完这一大家子,已接近中午,太阳虽然不是很耀眼但总算露了个脸。
  紧接着我们又在老村长的带领下来到了长头村祠堂——修族谱的地方。很意外,居然碰到了高中时的语文老师,虽然我不是他的学生,但是他在学校很出名,学生们都知道他。老师还是一点都没变,朴素又不修边幅,甚至显得有些木讷,但是讲课的时候完全是另一个人。在大队办公室坐好后,孟老师就准备开讲了。他把电脑打开,鼠标一放,衣服一拉,再那么一坐,好啦,可以开始了。孟老师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我可以把我知道的,而且能够告诉你们的都告诉你们。”苗哥说:“说说村子的历史吧。”孟老师一听,马上来了精神:“要说起这村子的历史,那可就多了……”说了一大通,可能是看大家有点茫然,他又开始说村子名字的由来。孟老师不愧是高中老师,很容易就开始滔滔不绝了,这也正是学生们很喜欢他的地方,不仅知识渊博,而且能够在课堂上讲一些相关的知识,无关乎考试,只在于兴趣。
  看得出来,大家对孟老师的演讲显然有些没耐心了,苗哥率先发问:“能给我们讲一下为什么这个村子里,‘孟’这个姓占了75%吗?”孟老师又开始说:“那这个就得从明洪武年间说起了。”一听这话,大家倒吸一口凉气,但还是认真地听着。虽然有点枯燥,可对于我来说,是一种亲切感,想到了自己在高中时上课的情景。我的语文老师和孟老师在一个办公室,两人讲课风格也相似,那时候的我,从没想过我居然会在这样的情景下再次见到孟老师。说实话,孟老师把村子的历史讲得太细致了,以至于我都把他当成是历史老师了,而且他是受了村委会的委托帮忙修族谱的,为了兼顾,他也只能是星期六和星期日回村里搜集和整理资料,真心为孟老师点赞!和孟老师聊完已经一点多,老村长挽留我们一道吃午饭。说实话,我一开始是拒绝的,因为长这么大还没和这么多陌生人一起吃过饭,有些不自在呢。饭桌上,大家提到了村子里其实还有背棍和铁棍的传统,苗哥认为这也是该村历史文化的一部分。饭后,我们又重新回到村里,向一位健谈的老人询问了村里背棍的历史,看了道具等。发现现在已经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回村来继承这门手艺,不是嫌累,就是嫌没钱赚,“看着看着就要失传了啊!”老人抽着烟,无奈地说。
  老村长也只能是向我们发发牢骚,无可奈何。我在想为什么不能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呢?能吸引年轻人,既回村继承这门手艺,又可以有一份赚钱的工作,毕竟年轻人通过互联网做生意,动动手指就可以办到的事,为什么不试一下呢?可是这样想完,自己都觉得自己好笑,也许太理想化了,现实中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会打乱这些所谓的计划,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吧。
  回来的路上,可能是对于在村里看到和听到的想多了,也可能是有点累了,只想回家后倒头就睡。全新的一天,有别于学校生活的一天,令我感悟颇深,当记者确实好辛苦。明天,我将在采访过程中用心留意老师们如何飞快地记笔记,还有就是在我个人看来,作为一名记者,采访时首先要懂得倾听。这是对被采访者的一种尊重,也是一次对自己素质的修炼,就算对方所说不是自己感兴趣的,或者对报道没有价值,也要尽可能给对方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