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纪念*专版总第2901期 >2015-12-25编印

一代领袖毛泽东-纪念毛泽东诞辰122周年
刊发日期:2015-12-2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20世纪40年代,当这首民谣在古老的黄土高原传唱之际,处于苦难中的亿万中国人民已经初步认识到毛泽东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半个多世纪以后,当人们蓦然回首追溯毛泽东时代的峥嵘岁月,就不难领会人们为什么把毛泽东比作冲破黑暗而东升的旭日。无可置疑是他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全国的劳苦大众打下了江山,为中华民族立下了汗马功劳。明天,即12月26日,是伟大领袖毛泽东诞辰122周年纪念日,在这里我们通过一幅幅照片,一篇篇文字深切纪念他,因为他是人民心中真正的伟人,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真实代表!
  
  
  
    毛泽东赋
    刘黎平
  
    三湘之中,有山名韶;帝子南巡,万里迢迢;于斯奏乐,其乐名韶。
    帝舜往矣,此山寂寥;四千岁后,始有应兆;公生于斯,遥感舜尧。
    公之生矣,颀长有度;躬耕陇亩,多识贫苦;稼穑虽忙,手不废书。
    嗟我中国,如火如荼;公入城市,始见地图;遂有壮志,澄清寰宇。
    层林尽染,极目霜天;二十八子,和森立三;挥斥方遒,指点江山。
    文从昌黎,第一师范;曰心之力,求国本源;恰逢五四,始知共产。
    彼得战舰,南湖烟雨;开天辟地,公则有与;讲习农所,考察湘土。
    有女开慧,深情重诉;所谓知己,惟吾与汝;挥手自去,比翼而翥。
    丁卯兔年,忽逢巨变;不漏一个,错杀一千;公乃倡议,政在枪杆。
    武装暴动,秋收揭竿;上彼井冈,赤色湘赣;朱德来会,红四起端。
    金陵起师,大兵数临;公能运筹,诱敌入林;各个击破,化整为零。
    前方齐唤,辉瓒就擒;反剿数胜,立都瑞金;何以燎原,点点火星。
    天启我衅,王明易图;笑我老套,守此乡土;决战城市,方为正路。
    决胜阵前,肝脑皆涂;损兵折将,枉受屠戮;舍此北上,漫漫长途。
    湘江血战,突围不易;辗转西南,至于遵义;公始复出,改弦更易。
    四涉赤水,变幻出奇;金沙云崖,铁索飞逸;乌蒙磅礴,五岭逶迤。
    岷山千里,大泽苍茫;欲削昆仑,同此炎凉;陕甘黄土,窑洞灯光。
    西安誓盟,联手抵抗;击楫渡河,平型威扬;八路新四,奔赴战场。
    夫彼东瀛,兵精可惧;国人悲观,或有犹豫;公乃为文,一一导疏。
    彼虽曰强,然其国蹙;我虽曰弱,恃有广土;持久必胜,且我多助。
    敌顽封锁,物力惟艰;天偶有雷,死一县官;有妇唾骂,不逊其言。
    公闻不怒,反生垂怜;乃兴生产,开垦南湾;精兵简政,图强发展。
    公有诗兴,多有新词;某岁大雪,挥毫落笔;北国风光,蜡象原驰。
    秦皇汉武,风骚往矣;风流人物,须看今日;浩大气象,无盛于斯。
    公于文艺,亦能深洞;一切文字,皆为群众;锤炼篇章,斗争之中。
    反对八股,心长语重;莫开药铺,竹笋空空;树立辩证,唯物其宗。
    晋察冀绥,华中华南;东江湘鄂,淮南豫皖;抗日据地,由点成面。
    人民壮大,子弟百万;多歼日伪,贼寇丧胆;七大召开,光明在前。
    重庆谈判,孤胆赴会;双十协定,彼则撕毁;战衅既开,枪炮相对。
    宗南进陕,徒然尾随;公自悠游,敌无作为;指挥全盘,坐镇陕北。
    兵锋所在,延安及鲁;主力决战,歼彼灵甫;挺进中原,刘邓强渡。
    攻克济南,拿下耀武;敌守我攻,迈开大步;三大战役,辽沈平徐。
    公能远瞻,早入辽沈;且围长春,锦州关门;林彪持异,两下相争。
    公之决策,能顾全程;果然如料,首尾皆成;克服锦州,解放辽沈。
    江北势去,金陵胆寒;龟缩徐州,欲保淮南;紧咬百韬,围点打援。
    擒彼聿明,歼灭清泉;我强敌弱,始于此战;原拟五年,实则三年。
    平津守军,孤城末日;傅公释戈,能识大义;千年古都,幸能完璧。
    西柏坡上,指挥百役;不骄不躁,面对胜利;糖衣炮弹,亟需警惕。
    亲书渡江,雄狮百万;正道沧桑,风雨钟山;金陵王气,收之黯然。
    别了司徒,天地已换;慨而慷之,人民江山;天若有情,感此新颜。
    进京赶考,莫学闯王;青山贪腐,子善轻狂;杀之无赦,国法乃张。
    朝鲜兵起,战火鸭江;仁川截断,南北仓皇;麦克阿瑟,百战之强。
    彼强我弱,战乎不战?扫开一拳,能退百拳;酷冬渡江,长津严寒。
    能退美师,世所罕见;列国束手,外强中干;病夫之讥,烟消云散。
    马革裹尸,高山青青;前失骄杨,后失岸英;人间缚虎,泪雨任倾。
    公能远谋,百年为心;截断巫山,天堑通行;蓄水养田,开荒利民。
    虽曰不足,规模宏远;社稷无恙,赖此氢弹;核艇伏波,一星冲天。
    长波电台,狼子契丹;我又何惧,珍宝开战;藏南出师,退彼阿三。
    能识大势,豁然大度;中美握手,开此新局;乒乓外交,周旋有术。
    老岁苍凉,壮意踌躇;辽东坠铁,帝舜苍梧;重阳登遐,从此远去。
    公好读书,床头皆满;不好奢华,衣多缀连;慷慨作诗,魏武挥鞭。
    尝欲轻骑,走遍大川;循彼黄河,穷彼天边;惜哉不成,万古浩叹。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英雄折腰,遍下夕阳;别梦依稀,嫦娥袖广。
    问公何在,稻菽重浪;桂花美酒,答赠吴刚;山花烂漫,寥廓天霜。
  
    毛泽东的智慧
    林治波
  
  
  
  
    伟大的人物必有非凡的智慧。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的雄才大略、神机妙算令人叹服,而其折射的智慧之光,至今仍熠熠生辉。
    毛泽东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够比别人更深刻地看清事物的本质,创造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革命战争中,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中国革命的具体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战略思想,开创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新的革命道路。没有杰出的智慧、过人的胆识,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基本处于弱势地位。敌强我弱的客观环境使毛泽东更多地以智谋与敌人周旋,而不是死打硬拼。毛泽东摸索出许多巧计良方。如:避实击虚,先打弱敌;示南形北,声东击西;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打游击战、运动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宽待俘虏,瓦解敌军;等等。这些战略战术的灵活运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积小胜为大胜,最终打败敌人。
    “不信邪”,是毛泽东常说的一句话。每逢重大历史关头,毛泽东常常敢于顶住巨大压力,谋惊天动地之计,出力挽狂澜之策。如土地革命战争中领三万红军反击十倍之敌的“围剿”;长征中率数万红军冲破数十万敌军之合围;抗战爆发后指挥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日军后方,开辟敌后战场;解放战争初期统率百余万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四倍之敌,实行自卫战争……这无一不是非凡勇气与深思熟虑相结合的产物,充分说明,雄才大略不仅需要以智慧为基础,而且需要胆魄与意志的支撑。
    毛泽东不仅长于宏观谋划,也善于微观决策。红军时期,他直接带兵打仗,在战术上也表现出卓越才智。抗战初期,他对于八路军的出兵时机、出兵方向、兵力部署和作战方式,都直接指挥,周详备至。凡读过毛泽东《论袭击》一文的人,对于一位战略家如此深入细致地探讨游击战术,无不感到惊叹。
    毛泽东之所以智慧出众、胆识超群,不仅是因为他个人具有突出的聪明才智和意志品质,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获得智慧的正确方法。毛泽东曾说:“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这便是毛泽东提出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他的经验之谈。调查研究、总结经验,这八个字看似简单浅显,实则奥妙无穷,它从方法论的高度解决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感性与理性、个人与群众、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有了这个方法,毛泽东就突破了个人才智、阅历的局限,而步入一个无限广阔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他向实践寻求答案,向群众寻求方法,向历史寻求借鉴,开掘了无穷无尽、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
    具备出类拔萃的聪明才智和意志品质,找到获取智慧的正确方法,投身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实践,毛泽东就是这样成为杰出的战略家和策略家。这对于后人,是激励,更是教益。
    伟大的毛泽东
    米博华
  
  
  
    毛泽东同志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无论在他的生前还是故后,他的非凡伟绩、光辉思想和巨大魅力,总是超越时代、泽被后世,深深地影响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在风雷激荡、翻天覆地的20世纪,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浴血奋斗,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和发展,如此深远地影响着我们党的精神世界;毛泽东的伟大品格情操,如此广泛地哺育着一代代中国人,以至在他逝去近40年后,他的形象依然在人们心中高高矗立。他是永远的毛主席。
    毛泽东使中国人民站立起来。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仁人志士奋起抗争,却始终无法改变国运式微、民族衰落的悲惨命运。正是毛泽东同志和中国共产党的出现,中国的面貌才彻底为之一变。在白山黑水、黄河两岸、苏杭沃野、华南大地,毛泽东同志和他的战友们,举起暴动的火炬,揩干井冈的血迹,拾起长征的行囊,挥师抗日前线,决胜解放战场,以风卷残云的气势,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共和国。从此,没有了战乱的摧残,没有了亡国的屈辱,没有了被压迫的悲愤,中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伟大国家,中国人民成为自己土地上的主人。如此丰功伟绩,没有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其谁能之?
    毛泽东是思想巨人。从鸦片战争的林则徐、魏源到戊戌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从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到辛亥革命的孙中山,人们共求强国富民之路,屡遭挫折。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承继先驱者未竟之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解放和振兴的道路。毛泽东思想不是对马列主义的简单运用,而是对马列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不是昙花一现的理论,而是闪耀着唯物辩证法光辉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毛泽东个人的智慧,也是全党智慧的结晶。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毛泽东思想都是党的指导思想和民族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从青年时代投身革命到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一生不移的信念就是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在中国,改朝换代而又江河日下的历史,屡见不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斩钉截铁地说:“进京赶考,我们决不当李自成”,并提出著名的“两个务必”。毛泽东一生热爱人民,人民大众的命运是他始终魂牵梦萦的深情所在。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厥功至伟,六位至亲为革命献出了生命,但他没有居功自傲,一生过着朴素的生活。毛泽东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伟大情操令新一代共产党人仰为楷模,敬为师表。
    往事已矣,巨人长眠。土地革命的星星之火,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全国解放的千里决战,已成为一段壮怀激烈的历史渐行渐远;但我们应该永远记得,今天的幸福生活发端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及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毛泽东思想依然是我们的旗帜,凝聚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力量;依然是我们的灯塔,照耀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阔步前进。
    一本油印的“书”
    姚润生
    在我的书箱里,有一本《毛泽东选集成语典故解释》,是河北省某地区农林局、统计局搜集整理刻版油印的。有光纸已泛黄发脆,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每次翻阅都小心翼翼,总怕破损了纸质。规范的“腊版字”整整齐齐地排列纸上,好象敲在电脑屏幕上一样,非常好看。略有差异的字体,显然是多人的“创作”。然而,互相衔接的相当恰当,他们的精心设计,令人佩服。
    这本《毛泽东选集成语典故解释》(以下称解释)蕴含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它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历史的见证。直到今天,把它作为工具书,仍有很好的使用价值;对于学习毛泽东的著作,也可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解释》是16k本,共162页,近10万字。书中对《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中七十多篇文章中引用的二百多条成语(含典故),作了比较详尽的、客观的解释。书中,首先介绍成语是在“毛选”的哪篇文章、哪句话中引用。然后说明该成语的出处,并加以解释。最后是对毛泽东引用该成语的意义,作进一步的说明。
    比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引用成语典故共六条。
    “锦上添花”——“现在工农兵面前的问题……迫切要求得到他们所急需的和容易接受的文化知识和文艺作品……对于他们,第一步需要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三卷——862页)
    “锦上添花”一语见于宋朝王安石即事诗:“丽唱仍锦上添花”诗句。又见《水浒传》第十九回有:“林冲道:‘今日山塞,天幸得众多豪杰到此,相扶相助,似锦上添花,如旱苗得雨。’这里的“锦上添花”都是比喻美上加美,本来就很好,现在更加美好了。
    毛主席引用这一成语,是说明文艺工作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应当以普及为主,因为中国人民长期受压迫的原因,文化基础很差,所以,当时文艺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普及,是雪中送炭,而不是提高,不是“锦上添花”。
    “空中楼阁”——“一切作文艺普及工作的同志,都应该和群众发生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帮助他们、指导他们,一方面又向他们学习,从他们吸收由群众中来的养料,把自己充实起来,丰富起来,使自己的专门不致成其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毫无内容、毫无生气的空中楼阁。”(三卷——864页)
    “空中楼阁”一语出于《百喻经——三重楼》上的一个典故。过去有一个富人,想要修筑华丽壮观的三层高楼,于是找来泥瓦匠施工。这位泥瓦匠从打地基开始,从第一层楼房开始修筑。那富人看了后感到麻烦,就生气起来,于是质问泥瓦匠:“你这是盖什么房子?”泥瓦匠回答:“是盖三层楼!”富人听了就愚蠢地说:“我不愿要第一、第二层。现在给我盖第三层吧!”这时泥瓦匠明白过来,原来那富人仰慕的只是上边的第三层啊!这第三层如果没有作基础的一二层,怎么能够修起来呢?
    毛主席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主观空想,比作“空中楼阁”。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就算你的是阳春白雪吧,这暂时既然是少数人享用的东西,群众还是在那里‘下里巴人’,——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三卷——865页)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出于《文选·宋玉对楚王问》,战国时代,楚襄王听信谗言,有一天他质问宋玉(楚国大夫,屈原弟子)道:“先生有不够好的行为吗?为什么大家都对你很不满意呢?”宋玉回答说:“有之……客有歌郢中者,共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意思是说,从前有个人在楚国都城唱歌,开始唱得是下里巴人,能跟他合唱的人有数千人,后来他唱阳春白雪,能跟他合唱的人就只有几十人了。这是因为歌曲越高深,会唱的人就越少……因此,那些平凡的人,怎么能知道我的行为?
    上面说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是我国战国时代的歌曲,阳春白雪属于高级的音乐,下里巴人属于较低级的音乐。毛主席在谈到文艺的普及与提高的时候,把“阳春白雪”比喻为较高深的只能为少数人享用的文艺作品,把“下里巴人”比喻为通俗的为大众所喜欢的文艺作品。毛主席教导我们必须把普及与提高的问题统一起来,“不统一,任何专门家的最高级的艺术也不免成为最狭隘的功利主义。”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习鲁迅的榜样,作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卷——877页)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诸葛亮《后出师表》三国时,魏蜀吴三分天下,长期征战,刘备为了统一天下,曾用了很多名将、贤才,其中最忠心,最有才干的算是诸葛亮了。刘备死后,刘禅继位。为了帮助刘禅承继祖业,伐魏攻吴统一天下,诸葛亮曾两次上出师表。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主要是陈说乘魏国现在内部空虚之机,以攻魏国的道理,并在最后表示了自己忠诚辅佐刘禅以报答先主刘备的决心。最后一段文为‘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钝利,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对某种事情或事业献出最大的力量,直到死为止的这种高尚精神和品质。
    几十年过去了,无论何时,重读毛主席的著作,都会被他的伟大风范和非凡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我们每个革命干部、革命青年,都应当遵循毛主席的教导,对待人民、对待革命事业,应该作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