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大家都不陌生,一个还不曾走远的国学大师,他曾说:“我教了一辈子书,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国到外国,以书为命,嗜书成癖,积七八十年之积累,到现在已积书数万册,在燕园中成为藏书之状元。”他年逾八旬时,连续几年,每年步行到北大图书馆,把《四库全书》翻了个遍。他在96岁寿辰时曾委托中国书店送给喜爱他作品的读者一句话:“读书有用。”并亲笔题词刻成签章。
这是一位国学大师给我们的示范和晚年的至诚之言。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取决于此。”
这是一位教育专家对我们专业教师的真诚劝诫。
所以,作为一个人,身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把读书看成一项永远的事业。
对我自己来说,读书给了我日常教学中信手拈来的“好方法”,也触动了我延伸出去的思绪和灵感。从读一本本小杂志开始,读了《小学语文》,我看到一位教师就乌鸦开辟了一个专题:多变的乌鸦。从一年级的《乌鸦喝水》,到二年级的《狐狸和乌鸦》,到乌鸦的本来面目和嗓音,再到图画《乌鸦喝井水》诠释了乌鸦多变的不同面。我也随之借来用到了自己的课堂,并且针对低年级孩子喜欢画画的特点让他们配画,贴在教室的后展板上,效果还不错。读《教育走向生本》和《解密高效课堂》让我知道具体从何处下手,向生本而又高效的课堂一步步靠近,也从实际教学中切实领略到了先学后教的高效;读肖川的《教育教学随笔》让我从生命教育的高度再次认识了教育;读韩兴娥的《让孩子踏上阅读的快车道》后我们也行动起来,让学生准备读书本,带着他们背《三字经》和《传统文化》。读王金战的《英才是怎样炼成的》让我一如既往地坚持:“你不能让西红柿结出苹果来,西红柿就让它结西红柿,苹果就让它结苹果,每个成果都有其价值。”这才能像我们实验校的格言那样,“让每个孩子绽放生命的精彩”。
有句话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是教师从身到心到灵的生命飞跃,则是超越专业成长的。”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文化人。而要想拥有文化,就必须读书。经典文化一旦内化到教师的心灵,外显出来的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因为经典文化不仅流淌着智慧的光华,而且还摇曳着思想的要义。“一个教师能走多远,他的学生就能走多远。”记得刚毕业那年,接到了一群可爱的二年级的孩子们,带着刚走出校门的满腔热情恨不得把自己学的全“倒”给他们,我就从推荐经典开始。有一两个月,每天晨读前10—20分钟,我都会给他们读一个三国小故事,没想到许多孩子竟然非常入迷,我给他们推荐了图画版的《三国演义》,以至于那段时间我们班掀起了读《三国》的热潮,这让我欣喜不已。我觉得虽然我并没有走多远,但我至少把他们领到了通往远方的路上。
除专业成长以外,我们也要广泛阅读。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交谈。”是的,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也许你不能全部涉猎,但至少选取经典的部分可以让我们的精神底子浓厚一些。有句诗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最后,借用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弟子钱文忠的一段话:“我们需要读书,读书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存在方式,一种审美情趣,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命寄托,一种人生境界。”今后,我也愿在这条充满智慧和财富的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