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后山,沿白石沟迤逦而行,便到了名叫武家窑的小山村。
武家窑这个以姓得名的小山村建于何时,村里没有记载,只知道爷爷的爷爷就生活在这里。因了这里草木丰美,泉水淙淙,小山村始祖便在山崖侧畔择地而居。后来,村里村外种植了桃树、杏树、梨树、苹果树、核桃树,一年四季水果干果吃不完。再后来,子孙多了起来,挑水劈柴,就地取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理所应当。
为了增加收入,他们开始放牧养羊。后来的后来,人口增加到百十口,羊也达到上千只。为了来年羊草丰美,秋天烧荒。一点火星,即可燎原。草着了,树也着了,都烧成了灰。次年,果然草儿鲜美茂盛。引得十里八乡的牧羊人直流口水,纷纷赶来羊群,到此放牧。口口相传,声名遐迩,本地的、外地的,牧羊人和他们的羊都来了。成千上万只羊漫山遍野,如山上飘着的朵朵白云。这下山民们高兴了,羊粪肥地力,羊毛暖人心。抽烟的汉子,把烟袋锅一磕,大火烧了一个梁;好奇的孩子,划一根火柴,火势漫过一座山。反正那山草一岁一枯荣,反正野火烧不尽,春风一吹又生了出来。山上的草木如同这山涧的溪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男人这么以为,女人也这么以为;老人这么认为,小孩也这么认为。
只是,下了雨,尤其是夏天的雷阵雨,溪水变得浑浊不堪。没事儿,山民们说,过几天水就变清了。再不济,下雨前多存点水,或到上游取水,吃饭喝水不碍事,山梁上只不过多了几条沟壑。
公元1996年,夏天的一个夜晚,电闪雷鸣,大雨瓢泼,村干部武宝生觉得不对劲,赶紧召集年轻人挨家挨户叫人躲到自己认为安全的地方。忙活了好一阵子,山民们携老带幼,总算聚拢到了一起。一道亮光,一声霹雳,霹雳带着长长的尾巴,隆隆作响。有人惊呼,“前山塌了!”前山在闪电照耀下,大半个山体倾斜而下。“那边也塌了!”房屋、羊圈,随着山体,滑落而下。山民们惊呆了,房崩了,地陷了。崩塌的山体、房屋被一种力量裹挟着,顺着白石沟流动,迅速堵塞了白石沟。山洪也顺流而下,形成了堰塞湖。老武赶紧让村民们往高处躲,目瞪口呆的人们,注定要度过一个不眠之夜。惊魂未定的山民浇成了落汤鸡,脸上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刻骨铭心地记住了这“九六洪灾”。
乡里来人了。
县上来人了。
险情解除了。
家毁了,羊没了,山像鬼剃头,满目疮痍。山民们再看自己面目全非的小山村,哭喊着:“老天爷,这可咋活呀?!”
面对如此场景,县里作出决定,将村民整体迁出深山,异地重建家园。
两年后,新家园建起来,人们兴高采烈地搬进了新居。有几户不愿搬迁的,看着搬走的人们,又到新居眊眊新建的两层楼房,一横心,也搬下了山。
山民们有了新家,又有政府关照,都安了居,乐了业。只有武宝生回来了,带领着一家人,住进了小山村。
武宝生还是武宝生,他后悔曾经为牧羊做出的破坏;武宝生已不是武宝生,他决心大干一番,十年不行二十年,二十年不行三十年,还我青山绿水好家园。
心动不如行动。沟峁处,速生杨栽了一棵又一棵;山坡上,梨树、苹果树,植了一片又一片。渴了,喝口山泉水,饿了,咬口烤土豆。
今秋的一个下午,我们来到这个青山绿水中的小山村。见到了武宝生,他拿出香果子、梨儿让我们品尝。我们到清清的溪水中嬉水,登山观赏这夕阳下如妆的秋山,听老武讲他下一步的打算。临了,老武让儿子为我们备好了香果子、新起的土豆、山楂、沙棘等。
晚霞余辉中,望着这美丽的小山村,情不自禁地将元代诗人白朴的《天净沙·秋》稍作改动,默默诵出:“孤村落日残霞,轻烟新树独家,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献给这只有一户人家的小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