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山水*之间总第2880期 >2015-11-06编印

长白山之歌
刊发日期:2015-11-06 阅读次数: 作者:韩玉林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久闻长白山的盛名,却从未去过,每每有人说起这座名山,我都遗憾地说没去过。1983年夏,邓小平同志登上长白山极顶,题写“长白山”、“天池”横幅,并发出赞叹:“人生不上长白山,实为一大憾事!”为了一睹长白山的风姿,我一直跃跃欲试找机会,以弥补缺憾。机会说来就来,2014年8月,我与老伴带孙女到东北旅游,终于了却了这桩心愿。
  长白山是我国与五岳齐名,风光秀丽,景色迷人的关东第一山。因其主峰多白色浮石与积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积雪万年松,直上人间第一峰”的美誉。长白山横亘在吉林省东南部中朝两国的国境线上,犹如一条鳞光闪烁的巨龙,巍峨磅礴,横卧天际。它地处安图、抚松、长白三县境内,南北长78公里,东西宽53公里,总面积2000平方公里。境内海拔2500米以上的山峰有16座,最高峰白云峰海拔2691米,为东北最高点。它是关东各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的摇篮,东三省地区的生态屏障;它是满族的发祥地,清朝时期定为圣地;它是中国10大名山之一,首批国家5A级景区;它也是国际自然保护区。
  凌晨4点,我们在朝鲜族小伙小宋导游的带领下,乘大巴车从延吉市出发。1个多小时后,到达安图县火车站,又接上来一拨游人。宋导点名分组,本团共53人,是一个大团队。一路上,大巴车沿着平坦的柏油马路向长白山进发,宋导则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给大家介绍长白山有关情况。
  长白山不仅有巍峨高耸的山峰,热浪翻涌的温泉,碧蓝清澈的天池,飞流倒挂的瀑布,而且还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3大水系的发源地。它不仅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更是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天然宝库,盛产中外闻名的东北3宝,即人参、貂皮、鹿茸角,而且还是一个风景如画,引人入胜的旅游胜地。
  我们的大巴车到达景区的二道白河镇时,一片奇特的松林映入眼帘。它与一般的松树不一样,笔直的树干黄里透红,婀娜秀美的身姿,像一个个亭亭玉立的长白美女,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张开高高的臂膀,招手欢迎远道而来的游客,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长白山“美人松”。
  美人松是长白山特有的珍稀树种,属国家3类保护植物。它只生长在长白山火山灰形成的土壤之中,其生长速度很快,而且没有任何病虫害,堪称大自然的一个奇迹。
  长白山的大森林被称为“绿色的宝库”,里面有很多的红松、落叶松、云杉、白桦等树,这些树都是非常珍贵的木材,用途很大。有一种特别受人欢迎的树,叫白桦树。白桦树木质又细又白,而且硬得让人吃惊。经过加工以后,可以代替金属制成的齿轮。白桦树的树皮是白色的,横着撕裂,特别好往下剥,还可以分层剥开。剥下来的皮,可以当纸用,也可以做成各种盆、碗、盒等东西。在其上面雕刻出美丽的图案,涂上漂亮的颜色,这种东西又轻巧又耐用,还是精美的工艺品,可受人欢迎了。我看到在景区的各个商店,都有这种工艺品在销售。据说,外国人还会把它当作礼品或纪念品,进行收藏呢!
  长白山浩瀚广大,气势雄伟,东北虎、梅花鹿、黑熊、紫貂等常出没林间。林中还生长着许多名贵的药材,人们常说的百草之王——人参,就生长在这里。人参喜欢生长在背阴的山坡上,从表面上看,只是一棵不起眼的小草,在小草的地底下,才有一颗白白胖胖的小人参。人参是一种高级补药,能治疗多种疾病。它为什么这样珍贵呢?一是生长的时间特别长,长得非常慢;二是生长在深山老林,很难采到。人参生长在长白山的大森林里,它不仅给长白山带来美丽动人的传说,也给长白山带来许多神秘的色彩。
  上午11点,我们在游览完附近的峡谷浮石林与冷水泉两个景点后,到达长白山北景区停车场。检票进入山门,换乘景区绿色环保车上山,准备看天池。长白山山势高耸,地形起伏变化大,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从山下到山上,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呈现出4个界限分明的垂直植被景观带。从我们进入景区到停车场,是垂直景观带的下部,海拔在500——1000米之间,气候温和湿润,森林茂密,古树参天,素有长白林海之称。我们去时正值盛夏,山风吹拂,绿浪翻滚,让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属针阔混交林带。
  环保车行驶到天池倒站口,我们下了车。这里气温明显下降,空气湿度大,树木以耐寒的红松、云杉、冷杉、落叶松等为主,树高林密,这一带属针叶林带。大家都穿上了笨重的外衣,换乘白色的越野车继续爬山。一会儿便进入岳桦林带,海拔1700——2000米之间。这里山势险峻,气候寒冷,降水多,风力强劲。我看到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许多岳桦失去了一般桦树那种清秀挺拔的风姿,树干变得扭曲弯折,显得老太龙钟。尤其在迎风坡上,由于疾风劲吹,岳桦的树干都整齐地向着背风面倾斜,几乎匍匐在地。继续上行,便进入海拔2000米以上的长白山火山锥体上部。这里气候恶劣,高大乔木已绝迹,只有多年生的草本地衣、苔藓等,构成了开阔的地毯式的高山苔原,显得很荒凉。
  山下枝繁叶茂,林木苍翠,郁郁葱葱,山顶则疾风重雾,几乎寸草不生。从山脚到山顶,虽然只有几十公里的行程,但垂直分布的景观带,却好像经历了欧亚大陆从温带到极地几千公里的变化。我亲眼看到了从温带到寒带的不同自然景色,像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一样,真可谓“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