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文化*生活总第2879期 >2015-11-04编印

七律八首 清徐八景
刊发日期:2015-11-0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一、白石云松
    白石山前白石皑,松间梵宇郁崔嵬。
    风从卧虎亭①中过,雨共龙池洞②上来。
    梁武飞钖③群耸翠,明成效贡④后人哀。
    劫波渡尽逢昌世,且奏和音漫古槐⑤。
    注:①卧虎亭:位于龙林山梵宇寺西的卧虎山脊上。②龙池洞:位于梵宇寺东北角,为唐代窑洞,内有天然泉水流出。③梁武,指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萧衍。传说萧衍与志公和尚飞钖探晋阳,见东魏丞相高欢在天龙山凿石窟,认为东魏有神佛保佑,因此交战无法取胜。一向崇佛的萧衍当然认为自己也有佛神保佑,于是决定在靠近天龙山的龙林山建一座寺庙作为观察哨所,取名梵宇寺。从此,梵宇寺香火旺盛,森林也逐渐茂盛起来。④明成,指明成祖朱棣。朱棣登基后,在北京大兴土木建造紫禁城,在许多省份伐山林,凿巨石,清徐的“白石云松”就此消失。这种行为在当时称为“效贡”。⑤古槐:指位于梵宇寺前的两株古槐,据传距今已有1400余年。
    二、中隐环青
    城西中隐岭环青,峪内梵宫能诵经。
    泉韵潺潺惊鸷鸟,松涛阵阵过花汀。
    府公读史①传佳话,文友吟诗勒石铭②。
    向晚凉风幽谷静,行人问道叩禅扃。
    注:①府公读史:指明代顺天府尹清源人王福,年轻时在中隐山中的清泉寺读书经,曾与狐女紫姑为友。后在太原乡试时遇险,被狐女搭救,当时传为佳话。②文友句:指清同治五年,徐沟知县银沆约江右名士许观澜等文友十人,在清泉寺九莲洞结成诗社,吟诵作赋,抒发雅兴,并勒成石碑,立于寺中的雅事。此诗碑已毁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三、平泉流碧
    中隐山前不老泉,平畴自涌树阡阡。
    清流绕浍风生浪,碧野掘池霞映莲。
    岂料源枯灵气断,奈何岁去素心悬。
    喜闻水圣重疏脉,画舫开筵鱼更鲜。
    四、西岭香岩
    东君昨夜过无梁①,满岭花开磴路忙。
    佛殿依崖香气绕,禅房俯壁碧云长。
    岚风吹帽椒烟去,暮霭临池水色凉。
    遥望山门尘迹远,赋辞莫若递觥觞。
    注:无梁:指无梁殿。因香岩寺主殿用抹角石梁与逐层藻井砌成,不用梁架,故称“无梁殿”。久之“无梁殿”成为香岩寺的俗称。
    五、东湖夜月
    东湖夜月远名驰,竟引祁翁①抒妙辞。
    千顷水光笼岸树,一轮素魄照清池。
    书生②目注皆春色,明府③心凝总劳思。
    功过是非谁复问,笙歌曼舞几人知。
    注:①祁翁,指祁隽藻。清嘉庆进士,诗人、书法家,山西寿阳人,三代帝师,历任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命军机大臣等职。1805年前后曾曾游览清源县东湖,作长诗《清源东湖》。②书生,指明朝清源人王象极,隆庆年间贡生,曾作赞美东湖的《清湖十景诗》,表达了热爱东湖、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无限深情。③明府,指康熙十四年(1675年)清源知县储方庆写有《东湖记》,阐明东湖有可能形成水患,意欲填湖平涂。
    六、青堆烟草
    归途病殒国难回,此地曾为皇葬台。
    禾稼千畴迷旧迹,坤灵万里写余哀。
    游云墨客怀今古,旅雁秋风自去来。
    世态随烟成过往,惟留村落叫青堆。
    七、汾河晚渡
    旧迹寻踪历木庄,要津古渡两茫茫。
    蓬蒿懋长难开径,河雁惊飞不作行。
    曾见舟师喧夹岸,而今过客叹沧桑。
    桥头车马如风去,碧水依然映夕阳。
    八、陶唐古迹
    自古清徐民物贤,唐尧徙此筑城圜。
    丹墀蓂荚推元历,舜道①禾秧满陌阡。
    荡荡胸襟②轰宇宙,巍巍功绩耀云天。
    迄今野老崇祠祀,薪火相传颂雅篇。
    注:①舜道:指尧庙附近鹅池村的“舜道地”地亩名,意指尧帝在清徐一带建都时敬授民时,推动了农耕文化飞跃发展。②胸襟:指尧帝任人唯贤,禅让于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