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文化*生活总第2879期 >2015-11-04编印

勤俭节约是传家宝
刊发日期:2015-11-04 阅读次数: 作者:张仲杰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10月31日,是世界勤俭日。回想自己走过的一生,虽然经济收入有限,但由于一直秉持坚持勤俭节约的生活,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始终让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我和老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参加工作,当时我们双方的弟弟都在读书阶段,我的父母在农村生活,不久自己又生育子女,虽然我们是双职工,比单职工的同志收入要多,但负担确实不轻松。每次发放工资之日,都要来一次合理安排。弟弟的学费不可少,父母的生活费不可少,只有我们小家庭的生活,必须看着粮食多少吃饭,数着钱的多少过日子。首先我和爱妻商定不给我们自己添置新衣服。于是,我们俩的双膝与双肘还有臂部,都补上了补钉,一直穿着补钉衣裤过日子。爱妻省吃俭用边学边做地给我做过一双“42号”的大棉鞋,在同志间传为佳话。
  每逢春节来到,我们快乐地写春联,放鞭炮,去肉食门市部,买一条价格便宜的脊骨,将骨头缝子里的一点儿肉刮下来做饺子。骨头煮好了,喝汤,做香喷喷肉味浓郁的菜肴,一样新春快乐。“六〇年”是国人难以忘怀的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粮食供应是每月口粮24斤,副食品特别奇缺供应很少,蔬菜供应更显不足。我们采取以粮定食,糊了31个小纸袋,和一个大纸袋。从供应粮里换上二三斤粮票,以备出差或购买熟食使用;大纸袋里装入一部分,以备临时招待客人或应对特殊情况;其余的将每天食用的粮食分别装一个小纸袋,每天只吃一袋,绝不超出自己的的定量。有机会就去当地的食品厂,买用一两粮票却足有四两麸皮、谷糠类副产品做成的黑面包,增加食品数量以度饥荒。就这样我们维持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当回到父母生活的家乡时,看到父母从生产队分回的原粮,磨成米面远远无法满足所需,吃饭问题就显得更为严重。当时祁县城内一角七分钱能买到一斤胡萝卜,于是,我骑上自行车往返四十公里,去祁县城为父母买胡萝卜,每去一次驮回一百斤,一共去了五次,买了五百斤胡萝卜,让父母勉强度过了那一年的饥荒。我也享受到为父母解难的快乐。
  在日日增进的岁月里,给孩子们买衣服时,总是先给大女儿买,二女就穿姐姐替换下的衣服,三女就穿二姐的衣服,穿破了时,爱妻就亲自动手缝补。所以,妻子灯下缝缝补补,孩子们灯下读书写字,就成了我们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说上一句:“我们家的衣服是‘一大二多(补钉多)”。孩子们会心地笑了,全家人快乐无穷。后来,我们每月又强行将十元或五元钱留存在一边,将裤带勒得更紧些,经过一年多的省吃俭用,终于买到一台缝纫机,从此自己动手,给孩子们做出了合身的衣服。随着父母年龄的增加身体的老化,我们将城里供应有数的细粮与副食品,节省下来,每个周末便带上白面、豆腐、食用油……回到父母身边,给父母增强了营养,我们也尽到了赡养父母的义务,一起度过快乐的周末。年迈的父母脸上挂满了微笑,左邻右舍传来了对我们的赞赏。
  在那个文化大革命的年代里,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也打乱了秩序。原来,社员生活用煤,是由生产队的马车拉回来分给社员,往来帐上结算。可文化大革命大潮来临之后,队长无法工作,社员用煤便成了问题。为了解决父母的用煤问题,我们只得再勒紧裤带,节衣缩食雇用县运输社的马车拉煤。每年夏天,我们总要将六十元钱,送给县马车运输社,按时给父母拉回两吨煤,解决用煤问题。时间到了七十年代初,父母都患上了重症。对农村社员来说,大部分只能在村保健站治疗,能去县医院诊治的就少了,能来省城的大医院治疗就更困难了。我们为了能给父母诊治疾病,将父母都分别在山大医院进行了及时的治疗,延缓了病情,延长了寿命。虽然当时增加了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但回想起来,还是感到没有留下遗憾。
  时过境迁,我们现在过的是不愁吃,不愁穿,有房、有车、有存款的小康生活,但勤俭一生的我们,还是习惯过朴实无华的生活,对社会上铺张浪费的现象,总觉得是一种罪恶。我们的子女们,也传承了我们勤俭节约的家风,生活的幸福,但绝不奢侈浪费。深感勤俭节约是传家宝,是幸福生活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