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文化*生活总第2876期 >2015-10-28编印

读书照亮人生路
刊发日期:2015-10-28 阅读次数: 作者:张仲杰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在我的童年时代,耳朵里经常听到的是母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一面缝补衣物,一面唱读着她钟爱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她也将古人的启蒙名言教给我们兄弟姐妹诵读:“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头悬梁,锥刺股……”不仅培养了我们从小懂得“人、恭、礼、法”,也使我们懂得了读书的重要与艰辛,开启了漫漫人生路。
  我七岁上学了,课本便是唯一的图书。母亲总要求背诵课本。她手拿书本端坐,我恭恭敬敬地站在她面前,逐字逐段地背诵给她听,如果有所失误,背错了字句,她就要我立即重新背诵,直至完整地背了下来,母亲脸上便露出了笑容。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背诵,到我四年级的时候,能将我所学过的8本和弟弟二年级所学的4本语文课本全部一字不落地背出。严格的背诵,训练了我的记忆力,让我在漫漫的求学路上,感到特别轻松。只要认真听讲,总能将老师当堂所讲解的课程内容完整地理解领会,节省出了时间,能读更多的课外图书。
  当我去县城设在孔庙里的“城内完小”读高小时,在明伦堂里设置了一个图书阅览室。每到下午课后,我们便在这里借阅图书。那个阅览室只是应陋就简地,在明伦堂的一角,做了一个隔段,里面放了几个书架,摆放着图书。宽阔的一个明伦堂,也没有阅览桌凳,我们就席地而坐,饶有兴致地阅读。遗憾的是数量太少了,不久,我们就把仅有的图书画册全部读过了。直到公元1952年,我考入了太原市国民师范学校,在学校的图书阅览室借阅,才有了比较大的读书空间。
  学校给每一位在校学生发放一个“图书借阅证”,每天下午课后,在“图书阅览室”的窗户下,便排起了长龙似的借阅队伍。几本“图书目录”的册子,摆放在窗户台上,我们寻找到所要借阅的书名后写在一张纸条上,连同“图书借阅证”递进窗口内,便可借到一本所需的图书。但有严格的借阅制度,借期为一周,必须在一周之内归还,只能提前,绝不可退后,如若违犯,“图书借阅证”就会被图书馆的老师扣下,失去了继续借阅的机会。这样也训练了我们严格遵守纪律的习惯,在人生的道路上,遵纪守法维护国家的法规。
  一开始,同学们以《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儒林外史》等经典名著为主,大多是喜欢这些故事里生动的情节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虽然缺少了深钻细研,但也丰富了知识,拓宽了眼界,受益匪浅。每当夜深人静或课余闲暇之时,“说水浒”,“说三国”便成了同学们的爱好。我与另外两位同学,将图书馆里的上、中、下三册一套《水浒传》借回,还书时再合理轮换继续阅读。这一套《水浒传》在我们中间传递借阅,足有半年之久,将故事情节与生动的语汇记得滚瓜烂熟。每当晚上熄灯之后,便给同学们“说水浒”。同学们便在娓娓动听的故事里入睡。
  不久,《青春之歌》、《苦菜花》、《新儿女英雄传》、《地道战》、《铁道游击队》、《我的一家》、《红岩》等一批革命传统名著相继出版了,便掀起了阅读革命图书的高潮。我记得当时不仅课余时间读,就是晚上熄灯之后也继续阅读。楼道里的灯光下,经常静坐着手不释卷的同学。知识女性林道静,革命母亲仁义嫂,抗日英雄黑老蔡,地道战指挥高老忠,以及铁道游击队里的王强、老洪,红岩里的江姐等英雄形象,一个个深深地铭记在我们的心间。他们放弃自我投身革命,在轰轰烈烈的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以及与国民党反动派浴血奋战壮烈牺牲的革命精神,鼓舞着我们立下献身祖国,献身我们的事业的决心。以致在我们毕业之时,一个个毫不犹豫地将“服从祖国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的誓言,填写在“毕业生分配工作登记表”上。愉快地走上了光荣的教育工作岗位。
  几十年过去了,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我也在继续着购书、读书。简陋的家里,也积累了几千册心爱的图书。在书有余香的氤氲环境里,自己快乐,也启迪着下一代的子女孙辈们,在孜孜不倦的读书中成长,在中华民族灿烂而悠久文化的哺育下奋进着,光大着,为国家为复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