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文化*生活总第2863期 >2015-09-21编印

小说连载
白石云松
刊发日期:2015-09-21 阅读次数: 作者:高松如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今年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在八年的艰苦抗战中,由最优秀的晋中儿女组成的太行二分区同蒲支队,以及晋馁八分区游击四大队一直坚持了晋中平川的对日游击战。更为重要的是,同蒲支队和游击四大队还共同创建了通过鬼子重兵控制下的晋中平川的地下交通线。众所周知,由于闫锡山根据“汾阳谈判”与小鬼子达成的协议,制造了反共反人民的“十二月事变”,并完全封锁了其控制的黄河渡口。特别是驻扎在孝义一带的十九军不打小鬼子,却在“十二月事变”中残杀抗日军民无数,晋中人民由此称其为“勾子军”,从“十二月事变”直至抗战胜利,同蒲支队和游击四大队通过地下交通线共护送了数千名干部战士过境。其中包括彭德怀、刘伯承、陈毅三位开国元帅回延安去筹备中共的七大。原同薄支队的主要领导人王立岗生前曾自豪地说:“我还护送了六、七十名七大代表去延安,且无一出错!”那现在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条地下交通线不仅是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引用当年刘伯承元帅的话说:“感谢同蒲支队的同志们,你们为中国革命立了一大功!
  小说中丁景圣的原型,就是抗战时期清源、徐沟两县最著名的两位红色特工之一刘景圣,他是另一条战线上的抗日英雄!笔者最早见其史实是在原清徐县委党史办康培和主任所写的“白石云松”一书。古清源城的外八景之一“白石云松”早已不复存在,但红色特工刘景圣依然是屹立在清徐大地上的青松!刘景圣作为清徐人民心中的“白石云松”,真正是名副其实!所以,笔者把小说也题名为“白石云松”。笔者始终认为,在八年艰苦的抗日战争中,最优秀的晋中儿女众多,可歌可泣的事实也比比皆是!但英雄们流了血,绝不能让他们再流泪!
  “白石云松”既然是小说,那就必定有虚构的成份。但是,笔者可以肯定地说,小说中所提到的那几个经典战例都是八年抗战中的真实战例。而且,这几个战例只占原太行二分区同蒲支队和原晋缓八分区游击四大队所有经典战例的百分之一、二。原太行二分区同蒲支队的主要负责人王立岗生前曾经对笔者说,其最后一次重游晋中平川时,“当地村民们的热情,要远远超过当地政府官员。”这也说明,晋中平川在抗战胜利后近七十年的今天,依然没有忘记自己最优秀的儿女!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可惜当年的抗战老兵大都故去,许多史实已经无法一一考证,但是,晋中平川最优秀的儿女们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决然不计个人生死跟着共产党与小日本鬼子血战到底!他们迅速完成了从工人、农民、学生到军人的转型,从战争中学会了战争,前仆后继,英勇杀敌,最终夺取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解放而献出了宝贵生命的烈士们永垂不朽,山西人民不会忘记你们!
  真不知道父母亲是怎么想的,居然要我请了假回山西老家,去看看姥爷和爷爷战斗过的地方。我知道自己已是三十岁的大姑娘了,应该赶紧把自己嫁出去。可是这种事情还用忆苦思甜?来个阶级教育?这也太老掉牙了吧?不过虽然说我的父三代和母三代都是山西籍,可是我却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工作在北京。山西老家的人和事,大都是在姥爷和爷爷争吵的过程中得知的。我对山西老家的印像,就是姥爷所说“城外青山城内湖,荷花万朵柳千株”的美丽景色。所以,就当是回山西寻根,当作一次旅游罢了。
  遵从父母之命,天刚刚闪亮我就沿三环南下,从六里桥上了京石高速。在石家庄生活区胡乱吃了早饭,就一直向西穿越太行山。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曾经回过太原,但在我的记忆中却没有一点点清徐县的影子。好在爷爷生前最后一次重游晋中平川是爸爸陪同的,他指挥我沿高速继续向西,从罗城枢纽转向南,从白石沟口下了高速。
  原先计划是回到清徐后先去龙家营村的老屋,可母亲执意要先进白石沟看姥爷当区长时生活战斗过的地方,父亲也只好同意了。下了高速后就左转,不料前面的路上突然搭起了一大群棚子,把路堵了个严严实实。其中最大的一个是戏台,贯中晋剧团的大条幅挂在戏台上特别醒目,一大群人正站在台下看戏。眼看是过不去了,我就问:“妈妈,从哪个地方可以绕过去?”
  妈妈摇摇头,我又转向父亲,爸爸也是摇头。无奈之下,我只好下车问路。突然,我的背后响起一个人的声音:“同志,你们要去哪儿?”
  虽然我不会说家乡的方言,可我完全听得懂。我转过身来看到是一位慈祥的老人,跟爸爸的年纪差不多。我说:“我们要去马鬣寺。”
  老人睁大了眼睛问:“你们北京人也知道马鬣寺?你们到马鬣寺干啥?”
  刚下了车的妈妈用方言夹着普通话接口说:“家父曾经在马鬣寺惩处了一个叛徒、汉奸。俺们很少回老家来,所以对路不熟,请您给指点一下,怎样才能绕过去?”
  老人不指点路,反而问道:“请问贵姓?”
  妈妈看了爸爸一眼,爸爸说:“免贵,姓张。”
  我干脆就说:“我爷爷叫张立春,我姥爷叫廖占英。”
  老人笑了:“怪不得小闺女长得这么好看,原来是张军长的后人。”
  本来女人被夸奖说好看是个高兴的话,可我总觉得这人的话味道不对。就问道:“军长的后人就该长得好看吗?”
  老人笑着说:“张军长是咱们县的名人,谁不知道你奶奶是徐沟城的第一美人?你要是长得不好看,不就成了个怪事了吗?今天这儿是办丧事,一时半会儿的腾不开。既然是张军长和廖区长的后人,就先过来坐一坐吧!饿了咱们这儿有饭,渴了咱们这儿有水。”
  他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我见到的奶奶已是老态龙钟。现在保存下来最早的照片就是奶奶抱着大爷和爷爷的合影,根本没有少女的风采。
  老人引着我们一家往前走,路过灵棚时,看到死者的照片是一个大美人。爸爸问:“同志,贵姓?”
  我停下了脚步问道:“这个女的是谁?我怎么看得眼熟?”
  老人回过身来说:“免贵,我叫罗会生,是这家的女婿。死了的是俺婆姨的侄媳妇,她在北京被车撞了,抢救无效死亡。俺丈人家是个大家族,当然她应该回来进祖坟。再说了,北京的墓地也太贵了!光算算经济帐,也应该回老家来安葬。”
  突然间我想起来了,北京台播的一起车祸里的女主人就是她!不过,北京离清徐有一千里地,真要是这样也就太巧了!我就问道:“是不是在西三环出的那起事故?”
  罗会生又瞪起眼问:“你怎么知道?”
  我说:“那段车祸的视频是我从交警部门拷回来的。那是一辆撞红灯的电动车直接撞飞了她,视频放大后看得很清楚,她是头先着地。”
  罗会生说:“俺内侄在北京军区特种兵大队,平时也很少在家。那一天他刚刚执行任务回来,因立功由上尉晋升为少校,他先打电话给婆姨报了平安,说授衔后就能回家了。可谁知道这个侄媳妇接完电话不久就出了车祸!事后俺们全家人分析,很有可能是侄媳妇光顾高兴了,没有注意到其它。而那个电动车不光是快,过来时还没有声音,所以才被撞得那么惨!”
  ①(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