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文化*生活总第2852期 >2015-08-24编印

关于五姑和王恒芳
刊发日期:2015-08-24 阅读次数: 作者:张卯春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读了啜希忱先生的《五姑舍女救“亲人”》,深有感触。现将本人了解的有关史实对该文进行一点补充,谨以此纪念70年前为抵御外侮而英勇奋斗的前辈们。
  五姑事迹基本同啜文,但需补充三点:一、五姑的卒年。五姑逝世于1964年,不是“1942年”。二、五姑女儿名改贞,不是“改珍”。改贞是从妇救会员中选拔出的脱产干部。三、1943年3月11日延安《解放日报》对五姑的报道。以前所见报道是抄件且为摘抄,并有差错。今年春,笔者到国家图书馆查到原件。该文作者杨缨,标题《晋西北妇女在战斗着》。文章较长,对晋西北地区的几位妇女抗日模范进行了报道,五姑是其中之一。由于我县属敌占区,为保护五姑的安全,隐去了地名。兹将五姑一段照录如下:“某某一带为大家都熟识的五姑,是一个贫困而早寡的老太太,她和她唯一的被人离弃的大女儿及小外甥同住一起,靠做针线度日。因为她的慈爱,在当地秘密活动的抗日干部,往来都住在她那里,她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子女一样看待,生怕受饿受冻,经常替他们洗衣服做饭,替他们藏文件,替他们放哨送情报,找宣传及接头对象。她善于抓住敌人抓壮丁时及各种机会,向村人们宣传抗日道理,和鼓动他们出来参加八路军。在四一年一短时期里,就有9个青年被她鼓动去参加部队。又曾因为她的镇定使敌人大队通过她的门口,没有发现她家里的一批干部。为了抗日,她还献出了她相依为命的孤女。然而,她却成为无数儿女们的贤母了。”
  或许回有人问:“某某一带”就一定是清徐吗?其它地方就没有五姑吗?其它地方有没有五姑不知道,但这个五姑一定是清徐县常家庄的五姑。有王恒芳《八十年回忆》和记者邹蕴《面对鬼子,五姑舍出女儿保护我》(2010-09-03《江城晚报》)等为证。啜文与王恒芳所著、所述内容基本相同。当年《解放日报》报道“为了抗日,她还献出了她相依为命的孤女。”表述不严谨,容易引起丢卒保帅之歧义。实际情况同啜文所述,最后村长和群众把改贞保回来了。
  王恒芳,1919年出生,山东济宁人。“七七”事变后,18岁的她和伙伴们参加了战地妇女服务团,千里迢迢来到第二战区,辗转进入清太徐沦陷区,住在常家庄五姑家,坚持抗日救亡工作。她写有《清太徐抗联的工作回忆》,记述了当年艰苦危险的敌区斗争。她的职务是清太徐抗日联合会(简称抗联)主任兼妇救会主任。抗联1940年6月建立,是工人、农民、青年、妇女、教育等救国会的联合组织。王恒芳发展妇救会员,在常家庄、南尹村共办了三期妇女训练班。团结清太徐妇女,开展军粮、军鞋、军款、扩军四大动员工作。她在清太徐影响很大,带出了许多女干部,与清太徐,特别是与徐沟的情谊很深。抗战胜利后,王恒芳和她的丈夫、中共清太徐联合县委书记肖靖到东北工作,曾任吉林市委副书记等职。几十年来她与徐沟妇女干部智仁(大寨村)、李牧之(徐沟西北坊人,清太徐县民主政府县长常耀武夫人)、高蕙卿(南内道村退休教师)等许多战友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记得起常家庄常秀英、南尹秦英、大寨梁杰、王答村武竞等15名姐妹的名字。解放后曾专程回常家庄看望“姨妈”五姑,五姑去世后,她又把改贞接到吉林市小住。
  2010年11月笔者赴京拜访我县老干部智仁(原名张守敬,1923年生,1983年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任岗位退休),从智老那里得知王恒芳的电话号码,遂与王老有了联系。2011年元旦,笔者要通了王老的电话,92岁的老人念念不忘的还是她的清太徐,她的常家庄,她的五姑。后来,给她邮寄《清徐老年》杂志,她回信又表示了对清徐故地的关心,并两次寄来她的文集、诗集和书法集。前不久,笔者又要通她家电话。家人说王老住院了,并忧伤地告诉我,她已经97岁了,以后不用再寄(《清徐老年》)了。
  70年过去了,从战火中走出来的幸存者,多数已经逝世,在世的也到耄耋期颐之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之际,让我们一起为逝者哀悼,为生者祝福,向千千万万抗战先辈致以崇高的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