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防暑。立秋之后气温不会很快下降,很可能有短时间的气温升高,人们还会经历一段高温潮热的苦夏,因此,立秋之后清热解暑要继续,防晒防中暑的工作依然不能松懈。
②防燥。如果出现明显的咽部不适,应该注意多喝温热水,多吃些滋阴润喉之品,如百合、银耳、黑木耳、梨等,平时用嗓较多的人更要保护好嗓子,尽量减少说话。另外,秋天容易上火,建议容易上火的人少吃辛辣食物,以免刺激嗓子影响健康。
③养阴润肺。中医认为,肺与秋季相应,而秋季干燥,气燥伤肺,肺气虚则集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产生呼吸道疾病,因此需要润燥、养阴、润肺。可适当食用如芝麻、蜂蜜、百合、杏仁、乳品等柔润食品,同时可多食一些酸味果蔬,可以益胃生津,有益健康。
④防感冒。初秋是感染性疾病的高发期,孩子往往会出现发烧症状,有时还会出现脸色苍白、情绪不稳定、恶心呕吐、腹泻等其他异常表现。初秋的夜晚,很多人习惯不盖被子,太过贪凉会导致腹泻、头重等。因此,初秋之际,千万注意不要贪凉!
⑤早睡早起。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
⑥做运动。进入秋季,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慢跑、爬山、球类运动等,秋冬运动量与夏季相比可适当增大,运动时间可加长,但要注意循序渐进。
⑦食物宜选润燥生津类。根据相关专家研究,虽然秋季的开始在于立秋,但是刚刚经过炎热的夏季,立秋之后的气温还是比较高的,空气的湿度也还是很大。人们大多数都患有脾胃功能衰退的症状,这是因为在夏季我们吃了很多的冷饮来降低自身的温度。如果这个时候大量的吃滋补食物,尤其是过于滋腻的营养食物,会使脾胃的负担不断的加重。虚弱的脾胃长期处在这种情况下,反而会让消化功能变得紊乱。所以,初秋进补时应该选择清补,而不是滋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