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今年,我县确定重大改革事项共32项,目前,已有29项取得初步成效。
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共承担9项任务,8项取得初步成效。深化政务服务体系改革方面,继续巩固和推进“两集中、两到位”,推进流程优化再造,加强联合审批服务,扩充和新建目录库类别7个、达到37个,新增中介机构169家、达到347家。上半年,工程建设项目、土地使用权交易、政府采购等业务进场交易52项,累计进场交易项目涉及金额10.43亿元,工程中标金额累计1.2亿元,公共资源交易体系进一步完善。推进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初步拟定出涉及50多个单位、10大类型、3500多项权力清单,已经送市编办把关审核,责任清单的编制工作也已经全面铺开。另外一项是推进公车改革,此项改革已经出台实施方案,并通过了县政府常务会、县委常委会研究,在省市确定具体方案后适时跟进。
民主法治领域改革共承担4项任务,3项取得初步成效。人大办、政协办制定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县人大常委会对药品管理法执行情况、刑事检察工作、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等6项审议意见办理情况进行了满意度测评;对县城供水工作进行了实地视察,即将展开专项工作满意度测评。另外一项是向宪法宣誓制度,此项改革在省、市人大出台相关制度后适时跟进。
文化体制改革共承担3项任务,全部取得初步成效。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打造地方大宣传格局方面,依托《清徐报导》,突出“一报六平台”建设,着力推动报纸与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清徐报导》、醋都网、视频清徐、《清徐报道》电子版、清徐手机报、清徐报社官微,六个平台联合打造了具有较强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县域主流媒体。
社会体制改革共承担4项任务,全部取得初步成效。创新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方面,开展了以社会治安整治为重点的“六项整治”,共排查出各类问题43个,其中26个已完成整治,17个正在积极整治;安装了规划布点剩余的149个探头,“天网”视频监控系统进一步完善。推进信访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充分发挥信访服务中心作用,坚持“一站接谈、分流处理、全程督办”的工作模式,信访问题突出的责任单位进驻信访服务中心,上半年,县信访服务中心共受理来信来访共389批2923人次,各入驻单位接待来访群众共计1876人次。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模式方面,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全县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修改完善了《网格长考核管理办法》和《网格长考核管理细则》,各乡镇(街道)组织开展网格长培训50余次;县级中心培训各级管理人员100人次;数据库更新录入各类信息约3745条;受理网格长上报信息7731件,办结7235件。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共承担4项任务,全部取得初步成效。完善党的组织制度方面,按照中央要求,借鉴先进经验,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出台了《县委关于在县直单位(部门)设立党组的通知》,在39个单位设立党组,在7个部门设立党委,全面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全面加强党对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的领导。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方面,出台了《关于做好甄别处理一批、调整退出一批和掌握使用一批干部工作的实施方案》,近期调整使用干部50人,其中提拔重用11人,调整退出2人。
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共承担2项任务,全部取得初步成效。继续着力推进“两个责任”落实方面,出台了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的实施意见,细化主体责任为60项,监督责任为58项。继续加大办案力度、持续形成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方面,坚持问题导向形成办案合力,今年上半年,全县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涉纪问题线索210件,初核135件,立案83件,结案77件,处分76人,移交司法机关查办12件;加快推进“三转”步伐,县纪委案件查办人数占全委人员的61.8%,监督执纪力量得到明显提升。
城乡一体化改革共承担6项任务,5项取得初步成效。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面,分级诊疗格局初步形成,县人民医院选择100个病种取消了起付线,补偿比例提高到78%;县乡医院联合体初步形成,县医院与清源、西谷、马峪卫生院,县二院与徐沟、集义、高花卫生院,县中医院与东于、碾底卫生院,县妇幼保健院与柳杜、杨房卫生院,王答乡卫生院与武警医院,孟封镇卫生院与铁十七局医院,签订了联合协议,并确定了分级诊疗病种,放开新农合目录用药。统战部门合署办公已经完成,统战部、工商联、侨联“1+2”合署办公模式,节约了办公资源,提高了办事效率,形成了合力。另外一项是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我县高度重视,已经开展了数据采集测算工作,完善了基础数据,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此项工作根据全省统一部署适时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