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文苑*副刊总第2844期 >2015-08-05编印

向饶宗颐大师学习
刊发日期:2015-08-05 阅读次数: 作者:李中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早些时,在电视上看到李克强总理会见饶宗颐教授的消息。5月8日又在《新华社每日电讯》副刊《草地》上看到介绍“学艺融通——饶宗颐百岁艺术家”的通讯。在展会上他准时到会,正襟危坐,面带微笑,听他人讲话,并合掌谢意,40多分钟毫无倦意。次日,他又参加研讨会,并作了《为国家努力》的发言。我看到这些讯息,十分感动。饶老期颐之年仍然活跃在学艺舞台上,自己刚过八旬,便觉得力不从心,想放弃写作研究,真惭愧。
  2012年我从广州花城出版社邮购了三本书:《饶宗颐集》、《饶宗颐学艺记》、饶宗颐著《长洲集》。从中知道饶宗颐,号选堂,1917年生于广东潮州,是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和书画家,通晓英、法、日、德等多国语言文字,还精通梵文,巴比伦古形文字,其学术研究涉及文、史、哲、艺各个领域,诗、词、书、画、乐的造诣都极为高深,真是学贯东西。曾获得法国远东学院院士、香港大学中文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美国耶鲁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法国巴黎高等研究院等院校的教授、主任等职称。并获得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院校的名誉教授。1962年以来,先后获得法国颁发的儒莲汉学奖、香港颁发的荣誉文学博士、法国索邦高等研究院颁发的荣誉人文科学国家博士、法国文化部颁发的高等艺术文化勋章、中国国家文物局授予敦煌文物保护、研究特别贡献奖、香港特区政府颁发的大紫荆勋章、国际欧亚科学院俄罗斯院士。2009年国务院总理聘请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1年澳洲塔斯曼尼大学颁发的首个华人名誉文学博士。同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号10017星命为“饶宗颐星”。《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共计14卷、20分册、1200万字,包括专著20余种、论文10000多篇,可谓著作等身。
  1981年饶老前来山西参加太原古文字学讨论会,并在山西作了一个多月的旅行,写了《关圣与盐》的文章,发表在辽宁的《文化之旅》刊物上,并载入台北的《关公传说与三国演义》中。文中叙述了明人杂剧《关云长大破蚩尤》的故事。
  饶老关于“大师”的言论:现在大师高帽子满天飞,太多了。其实,原来大师是称呼和尚的,我可不敢当。我不敢把自己放大,我说我还是个小学生,我不敢写自传,没有可传之处,一切还在追述中。季羡林说:“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种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大师就是饶宗颐。”我觉得,真正的大师,都没有任何架子,而是有颗精进不息的心,而有些人,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有的还花大价钱买个“大师”证书,自己不觉得脸红吗?
  有人评价饶老有三颗心:一颗叫好奇心,一颗叫孩童心,一颗叫自在心。饶老风趣地把自己比作“两栖动物”。我一天的生活,上午可以在感性世界里,到了下午说不定就游到理性的彼岸上,寻找着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天地。越是没有人去过的地方,我越想去探秘。”这样的心境,才有蓬勃的创造力,才有学艺融通的大境界。敝人认为,我虽没有大师的大境界,但也有自己的想法。比如清徐在史志方面,有县志,有教育、语言等专业志,但没有山岳志,我同郭维忠老师便上山调查研究,写出了《龙林山志》。有村志,但没有乡镇志,我便探索着写出了《集义乡志》。集义李氏家族让我编家谱,我便以写志的形式,编与了《集义李氏家谱》。写出后我还觉得不理想,于是于去年我又编写了一部《集义李氏家族》的史料书。经常动脑筋,经常有思路,才能不断前进,不断创新。如果没有自己的想法,便什么事情也做不成。饶老在为人和修学中还有“三重境界”:漫芳菲独赏,觅欢何极,为第一境界,意为“在孤独里思考和感悟,上下求索。看夕阳西斜,林隙照人便缘,为第二境界,日愈西下,则其影愈大,饶老认为这是一般人不愿进入的境界,因为一般人的精神都向外表露,既经不起孤独寂寞,又不肯让光彩被掩盖,只是注重外面的风光,而不注重内在的修养,他们看不见林隙间的“缘”。其实,越想暴露光彩,就越是没有光彩。“红蔫尚伫,有浩荡光风相候”为第三重境界,意为无论如何都要相信,永远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在等候自己,只有这样才没有烦恼,自主人生,自成境界。
  讲的多好听,人越老,越要有这三重境界,才会活得自由自在,笑口常开,头脑清洌,还会对社会有所贡献。
  比起饶老来,我们七八十岁的普通人,其实都是一个小孩子,都应怀有一颗童心,要向饶老学习,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诚诚实实地为人,轻轻松松地做事,辛辛苦苦地做人,绝不做社会的绊脚石,家庭中的累赘人。要象饶老诗中说的那样:“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