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文苑*副刊总第2843期 >2015-08-03编印

妙联赏析
刊发日期:2015-08-03 阅读次数: 作者:郭纶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此我深有体会。游历了佛教四大名山,看了不少楹联,读之让人眼界大开,浮想联翩。楹联乃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传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近代文化学者郭沫若先生的楹联更是妙趣横生。郭老的好多楹联显示了作者的驾驭文字的非凡能力。郭老自称“郭老并不老,诗多好的少”,郭老在许多宴会和迎接外宾时,即席赋诗,他思维敏捷,才华横溢。
  郭老出身于书香门第,年少时即表现了作者的出众智慧与才华。有一次他和同学们一起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到先生追查,又质问学生,但始终没有人承认,于是先生出了一个主意,让学生对对子,谁对上了免罚;对不上者,受罚。先生出的上联是“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郭老思索片刻,对答说:“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先生顿惊其才,欣喜若狂。于是,免罚了偷桃的学生们。
  1962年秋,郭老到普陀山游览,在梵音洞拾得一个笔记本,他打开一看,扉页上写着一副对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春在哪里”。再翻一页,是一首绝命诗,署着当天的日子。郭老马上叫人寻找失主。结果,找到了一位神色忧郁,精神失常的姑娘。经问讯,这位姑娘高考三次落榜,爱情也遭受挫折,于是想“魂归普陀”。郭老耐心开导,关切地说:“这副对联表明你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不过下联太消极了,我替你改一改,如何?姑娘点头,郭老立即改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春在心中”,姑娘看后,敬佩不已,表示要永记教诲。
  抗日战争有这样一件事,汪精卫在日本侵略军的扶持下,于1940年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自任主席。就职那天,南京灵谷寺的长老应汪精卫的邀请,书写了一副对联以表祝贺。联曰:“昔日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见此对联,一小撮政客以为是歌颂汪精卫德才的,便极尽阿谀拍马之能,对此联大加赞赏,但经人点破,是“昔具该死之德,今有汉奸之才”。此联运用谐音双关巧妙地怒斥了大汉奸汪精卫的无耻,讽刺的入木三分,淋漓痛快,汪精卫得知,马上派人抓灵谷寺长老,去到寺院,逼问看门的小沙弥。小沙弥说,施主长老云游四海,不知去向。
  在峨嵋山游览时“卧云庵”有这样一副楹联:“莫底篮儿盛皓月,无心碗子贮清风”。此联系禅宗语录,此系佛家悟彻世俗的宗旨。用来表示,禅者应光明透彻,明心见性,纯洁无染,超然解脱,一尘不染,万法皆空。《红楼梦》中的《好了歌》是此联最好的诠释。此联形象逼真,禅味十足。
  成都游览武侯祠是人们必去之处。在武侯祠有清末赵藩的一副楹联颇具盛名。上联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下联是:不审视,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据当年报载毛泽东同志在成都游览武侯祠时对此联极其赞赏。还提议四川的负责同志要好好研究此联。
  在成都宝光寺有一联,上联“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下联“天下事犹末了,何妨以不了了之”。武侯的一联有如何法国治家的意味;宝光寺的这一首禅味极浓。读了让人深得启发,仔细体会似乎有一定的辩证思维。
  楹联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游览时许多名胜古迹有很多的楹联,有许多的楹联文化内涵很深,意味深远,读后给人以启迪。有的楹联,如以上两联既表现了一定的人生哲学,也表现了佛教对世俗社会之看法,禅机毕现。仔细玩味,其味无穷。有的楹联读来妙趣横生。令人感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