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看到关光远主任编写出版的《村名集锦》和《谈史说戏》这两本书,以及给我在牛皮纸大本子上书写得《中国历代帝王情况一览表》时,我就不由得想起老主任。光阴荏苒,岁月如梭,2015年7月25日是他逝世一周年祭日,想起与老主任在县人大工作和后来相处的时光,他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
关光远主任,1938年6月生于清徐县徐沟镇武家庄村。1956年6月参加工作,195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县供销社、商业局、团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县人大工作。历任团县委书记、组织部干部科科长、人事局局长等职。1990年4月选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连任两届。在任职期间的1994年,又被委任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关工委)主任,直至去世。2001年4月退休后,他除继续担任关工委主任外,兼任县老龄委副主任、县罗贯中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过去,我与关主任同在县委大院内上班,只是开会见过面,未打过交道。1990年县人大常委会换届后,我被任命为政法工委主任。关主任分管人事代表工委与政法工委的工作,成为我的直接领导。那时我们每两个月召开一次常委会,每个工委都有审议议题。会前要听取“一府两院”对口部门的工作汇报,组织委员和机关工作人员调查视察,召开座谈会等。每次关主任都要亲自参加,予以指导。当我写出初审报告后,他要仔细审阅,认真修改。不论是县乡换届选举,还是人大日常工作,他都要认真负责地做好。他虽是县级领导,但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不管什么事情,总是与我们商量着办好。
自从他担任关工委主任后,工作更忙了。由于他长期从事组织人事工作,有熟悉干部的优势,加上他人缘好,善于联络的长处,给关工委工作带来诸多便利。他经常主动与县政法委、共青团、妇联会、教育局等有关部门联系,相互配合,发挥职能作用;他广泛与“五老”(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老战士)人员联系交朋友,宣传关工委工作的重要性,促使老同志自觉热忱地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来;他积极与广播、电视、报社等新闻媒体联系,促使其为关工委工作鼓与呼,以扩大覆盖面。当他退休后,有一次我见他要下乡,便问:“关主任,你已退休了,还忙啥呢?”他说:“是退休了,但我还是关工委主任,党交给的任务,就应该尽职尽力地办好。关工委工作可是咱老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啊!”在他的努力和同志们的大力配合下,截至2014年,全县共成立关工委组织227个,其中有161个基本达到“五好”标准,“五老”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已有1600余人积极投身关心下一代事业。我县关工委被省市有关部门授予先进集体,同时关主任也被评为全国、省、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
关主任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勤奋好学,对事物的研究探索,细致入微。他写出来的文章有理有据,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深受读者喜爱。如他写得《楚河汉界之源》、《皇帝的年号与庙号》、《常用姓氏的演变》、《明孝宗张皇后“秃姑姑”考证》……读了这些文章,觉得自己历史知识太贫乏了。我在人大工作的8年里,只要有时间,就会让关主任讲一些历史故事,并把它记在本子上。在他的引导关怀下,我学到了许多人文历史知识,产生了对文学方面的兴趣。调离人大工作后,我写了不少游记散文,只要涉及到历史方面,自己把握不准的,随时请教关主任,他都会耐心地告诉我,受益匪浅。关主任对史学的研究,一丝不苟,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通过他精心创作的有关历史文章,可以使读者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悠久辉煌的历史。因此,他的业绩被收入《共和国改革兴国名人·传世宝典》书中,并授予“共和国改革兴国名人”的荣誉称号。
关主任对戏剧如痴如醉,在清徐县城,无论哪里有戏剧演出,哪里就会出现他的身影。看戏时,人们都愿意同他坐在一起,听他说戏。只要你问,他会有板有眼地给你讲个一清二楚。记得有一年正月,我们到孟封下乡,村里正在唱戏,因天冷下着小雪,看戏的人也不多。他要下去看,我们也跟着看了十来分钟。上车后,他问我们“唱啥戏嘞?事情发生在哪个朝代?”谁也说不上来。他告诉我们唱得是《三关点帅》,事情发生在北宋赵光义当政时期。后来我才知道,关主任看戏不仅欣赏演技,还研究戏史,以戏观史,以史解戏。他为了把戏曲故事传达给更多的戏迷,写了近百篇有关戏曲的文章,刊登在《清徐报》与互联网“和讯博客”上,并出版了《谈史说戏》一书,深受广大戏迷的欢迎。我本不喜欢古装戏,在他的影响下,还看了一些,并逐渐喜欢上戏中千锤百炼的唱词。
关主任的一生,可以用简单的18个字来概括,即“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官,坦坦荡荡做人”。而这18个字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他自1956年参加工作,到2001年退休,在45年的岁月里,从事过多种工作,担任过多种领导职务。但他不管干哪一行,不管处于什么职位,都是用实实在在的言行,踏踏实实的工作,恪守和诠释着这18个字的价值,忠诚地践行着“三严三实”的要求,书写着他光明磊落,无私奉献的人生。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好干部。
关主任,愿你一路走好,走向光明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