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健康*生活总第2833期 >2015-07-10编印

注意夏季饮食 谨防病从口入
   
刊发日期:2015-07-1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语音阅读
  夏日到来,细菌、病毒、微生物的繁殖异常活跃,食源性疾病随之进入高发期、多发期。而对于如何选购“新鲜”的食品?在食品加工、储存过程中应注意什么?厨房到底该用“几把刀”?冰箱里食品能“藏多久”?这些食品安全知识,又有多少人知晓?
  下面我们为大家做一个普及。
  A爱吃剩饭,当心食源性疾病找上门
  夏季天热,有时不想做饭,想着吃冰箱里的饭菜能省点事,可是有很多人只要一吃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剩饭,就容易拉肚子。我们遇到的这种情况就是食源性疾病的一种类型。夏季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期,食源性疾病大部分是因为食物在制作、储存或销售的过程中处理不当,尤其发生在家庭生活中,被细菌污染所致。
  据了解,食源性疾病是指各种致病因子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通俗的说就是吃出来的病。致病因素包括化学性(农药、亚硝酸盐、真菌毒素等)、生物性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有毒动植物的(毒蘑菇、河海豚等)。
  B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食源性疾病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是一个广泛而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自1993年至今,全球食源性疾病呈上升态势,每年约数十亿例发生,每天有数百万人感染,仅食物引起的腹泻性疾病每年就导致220万人死亡,世界卫生组织将控制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列为优先重点战略工作领域。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发展较晚,并且存在漏报、瞒报现象,因此开展准确、覆盖面广的食源性疾病监测成为我国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发现隐患的当务之急。
  据悉,食源性疾病监测分为暴发监测与病例监测两部分。其中暴发监测主要是医疗卫生机构发现暴发性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后报告对应疾控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例监测是通过对哨点医院临床就诊的怀疑因食用食品而造成的疾病开展信息填报。全面、详实的食源性疾病信息,有利于掌握食源性疾病发展规律,开展风险预警与评估,发现隐藏的食品安全隐患,为政府监管部门提供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建议与政策参考。
  C家庭厨房预防食源性疾病,到底应该怎么做?
         化学性的农药、亚硝酸盐、真菌毒素,生物性的细菌、病毒、寄生虫,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两个重要的危险因素。但对于家庭食源性中毒90%的致病因素还是来自生物性原因。那么要保证我们日常饮食的食品安全,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预防食源性疾病,要将食物清洗干净、生熟分开,保证食物不被污染;一旦食物被污染,可以从温度、时间等条件加以控制,阻止细菌生长繁殖;如果食用,可将食物高温加热,杀死细菌。对于蔬菜,一定要先进行挑拣,去掉腐烂的蔬菜,叶菜类应适量食用,不能一次性大量食用,因为叶菜中含有的硝酸盐到体内之后就会转换成亚硝酸盐,食量过多会导致中毒。洗菜时,应注意洗菜盆与洗肉盆分开,防止菜肉交叉污染。蔬菜、肉类、熟食最好采用不同的案板切割,刀也应该分类,使用完之后分别用清水洗净案板和刀,案板应竖放,防止生霉斑。放置冰箱的熟食应该用保鲜膜包好,防止冰箱水滴漏到食物中。家庭肉类冷冻以-18℃、7天为宜,时间过长味道不新鲜,且营养价值也会降低。冷藏以2天为宜。蔬菜冷藏也以2-3天为宜。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剩饭如汤类、粥类等,第一次食用时应该加热彻底,超过72小时后,不应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