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黄时,沙金红杏熟了。前两天,山里的朋友刚送来自家园子的沙金红,让我尝鲜。这天一早,朋友打来手机,说要上张家山看看。我一脸茫然,不管上张家界还是张家口,总不能说走就走吧。朋友又说,是到张家山,碾底马峪的张家山,车在门口,赶紧下楼。
车一进山,望着漫山青翠,心情开朗豁然。前面就到张家山了,只见一座新建的山门耸立,上刻篆字“葫芦沟”。我们沿沟而行,朋友一路讲解,这儿是生态园,这儿是植物园,这儿是养鱼池,那儿是采摘区……噢,动作不小,是大手笔。只是先天山沟植被不多,树木稀少。要做的山水文章着实很多。这就是邀你们来的原由,一方面提提建议,一方面采摘点沙金红,给村里做做宣传。村长张树中不知何时又迎了过来。他的名字就代表了他的宣言。这山沟仿佛已经苍翠遍野,林木森森了。登山而上,居高临下,背山面水,真的好悠然。
与村民们攀谈,了解一些情况。村民们说,葫芦沟就得名于沟的形状。以前山穷水恶,不知道葫芦里能装什么药?现在再看,她是一只宝葫芦,里面不仅有仙丹,还有玉丹、金丹呢。说起村史,山村分布在两个山头,祖先是明代从洪洞迁来的,都姓张,全村200来口人,现在只住着三四十人了。
小村环境清幽,林草环抱,村内山坡上的杏树红杏招摇枝头,核桃树青桃隐藏在绿叶中。不时有鸟雀鸣啁啾,泼辣飞翔。虽然天旱,白石沟溪流仍细细倔强地流淌。我们到了沙金红面前,那压弯枝桠的果实,露着笑靥,依稀告诉你,你可铆足了劲,往饱里吃。眼前,不时有担了满满两筐杏的果农,悠扬地走过,引得一干人跃跃欲试。还是我们这些人,说挑就挑,说担就担,同来的年轻人只有兴叹的份儿。
村内有一座狐突庙和两个五道庙。村长领我们去看狐突庙,顺着手指的方向,山门琉璃黄顶在绿叶丛间闪现。钟楼铁钟在1958年被抬去炼钢铁了。村民们说,狐突庙建于何时,谁也不知道,原址不在此处,在山坡下,后来迁搬于此。进得山门,先声夺人的是院里的两株劲松,树身挺拔,昂然向上,若一身正气、刚正不阿的狐突大夫;东面的前倾,若热情相迎,西面的后仰,似鼓掌相谈,高兴得身体后仰,仰脸而笑。苍劲老松,有些年头了。
村里称狐突庙为狐爷庙。年轻的人不知狐爷是何方神圣,有的跟狐仙混为一谈。正殿贡着春秋时期晋国“忠臣不事二主”的狐突大夫,偏殿东供财神,西供寿星。张家山的狐突庙与周边的涧沟、马峪以及外围的县市的狐突庙组成一个完整的狐突祭祀群。后来狐突演化为雨神,更接地气,这或许是一个小山村修狐突庙的功用所在。
从庙里出来,右拐,是一五道爷小庙。再往前十多米,村长指着山崖底下,说这儿原有一个山洞,八路军在此造地雷、手榴弹等杀日本鬼子的武器,此处俨然成为一个小兵工厂。造手榴弹的木柄短缺,村民就动手拆了庙中的木雕神像。为了抗战,狐爷定然会奋不顾身、心甘情愿的。抗战期间,村里老少不惧鬼子,参军、当民兵。今年94岁的二楞,就是在阻击鬼子的战斗中光荣负伤。我们想拜见老英雄,村民们说这些天住进了城里。回来后,一直希望能够见着英雄,听他讲讲打鬼子的英雄壮举。
葫芦沟还在开发之中,不远的时候,张家山人会拿出他的宝葫芦,给你倒出葫芦里的宝贝,定要你啧啧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