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们的习惯是崇尚竞争,犹如崇尚美德一样,而且很多人认为竞争意识要从小培养,如同美德需要从小培养一样。我觉得,这种观念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现在的很多家长更是被这种观念所误导,把很多精力花在一些诸如比赛的竞争事情上。其理由是,社会需要竞争,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不能不说,这看似长远的想法,实际上是急功近利、揠苗助长之短见。有这样心理的家长,往往自己的攀比心比较重,喜欢给孩子灌输一些弱肉强食的道理,如会背的唐诗比别人多几首,是否上了重点校,成绩排名如何,获得了多少种证书等等,不仅引导孩子和他人比,更推动孩子和自己较劲,较少关心孩子内在的感受。
当孩子的注意力被转移到各种“比”的事情上,自我成长的力量就开始分散,而竞争带来的焦虑感又会更多地消耗孩子的精力,内心变得越来越羸弱。
我曾听到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位朋友,为了让孩子上一个市级重点幼儿园,倾尽全力,想了很多办法,找了一些关系;同时,因为幼儿园要用考试选拔孩子,为了在选拔中能有好的表现,家长早就做了准备,教孩子学了不少东西。但最后却没能被这家幼儿园录取,只好选了一个普通幼儿园。
得知这一消息后,年仅三岁的孩子居然号啕大哭,并在接下来的日子,只要一提上幼儿园,就伤心不已,对于上普通幼儿园非常排斥。
最近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虎妈猫爸》,剧中的小倩倩,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才能够开始接受传统式教育到健康快乐式教育模式的转变,我想这也应该是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龙中人,人中凤,于是周围的很多家长费尽所有心思为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和特长班,加作业,加练习,而孩子则牺牲了原本可以休息,娱乐的周末,这样做加重了他们的学习负担,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发展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失去自由成长和多样性发展的空间,严重的,甚至酿成一些悲剧……
让幼小的孩子去竞争,不是给孩子助力,只是给他使绊子。在竞争焦虑氛围下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始于童年的竞争很少有赢家。
当下乃至未来,人们比拼的不是“竞争意识”,而是来自更高层面上的价值判断、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等。这正是俗话所说的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一个弱小而又有无限潜力的孩子,与其着力培养其“竞争意识”,不如专心培养他的良好品格。每一种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对世界、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好品格本身就是竞争力。
放下竞争意识,才是拥有竞争能力。这正是老子说的“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